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布棉
布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4
  • 关注人气:2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线>:一个偏执狂、一本杂志、一个年代的疯狂

(2006-11-18 01:30:15)
《连线》是一本成功的杂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的确很成功,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很失败,它甚至错过了Nasdaq上市的狂潮,毕竟,它在结束后一段时间,Nasdaq走向最后的疯狂,最后一头往下栽,成为“自由落体”。晚上在Nasdaq8,我跟啊paul说,美国成功的人中,偏执狂占了很大一部分,《连线》的路易斯、苹果的乔布斯、google的佩奇、布林,都是另类的代表。

连线比苹果、google更加执着,物以类聚,路易斯找的人,例如卡尔这种,都是才能卓著却背景复杂的人,这相信也是一种美国文化,卡尔可以因为一封信而聘请一个人,在国内,或许我们宁愿请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毕竟,请一个“本子”好的人,比请一个“本子”差的人风险小,因为万一出事了,领导也不用背黑锅。

从《连线》身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90年代那个特定的年代,一个杂志、一个互联网的疯狂,实际上,归结为路易斯一个人的疯狂。偏执狂的结局,一般有两个,要么一文不值穷的潦倒,要么可以很成功,因为偏执狂大都是那种赌徒式、反传统的类型,一旦他们看中的目标是正确的,可以不顾一切地达到目的,而一旦赌输了,就会一蹶不振。

《连线》,疯狂的背后,更多看到的是辛酸和困境。路易斯很幸运,可以找到象简这样的女人,一个可以在困境中一直支持的人,简一直相信路易斯,在最困难的时候,路易斯总能反败为胜,即时到了最后谈判摊牌的时刻,简依然可以向那帮如狼似虎的投机家say no。

我们可以在连线身上,发现杂志、互联网那种发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并非“那个人”的初衷,在那种疯狂的年代,任何人都无法置之度外,所以,路易斯也好,它身边的人也好,都会发现诱惑太多了,互联网泡沫面前,路易斯也必须通过“打包”等方式,希望能成功上市,抵押10年的业绩来换取12个月的运作资金,给投资者画了很多饼,最后甚至连投资者都不相信了。

Google是1999年泡沫以后的领军公司,而wired的成长过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毕竟在那个年代,有infoseek、inktomi这些Google的前身,有netscape等互联网的前辈,或许现在回头去看,在那个年代能挨过来的,都是伟大的公司,例如雅虎,ebay。我甚至是第一次了解到,ebay当时救了nasdaq一命,也可以了解到aol和时代华纳的合并过程中,富有戏剧性的套现过程。

看《连线》是我在看《华尔街日报教你讲故事》的中间加插看的,主要在地铁、公车上完成阅读,连线和《搜》都是不错的书,翻译也不错,成功的把创业的辛酸经历,发展过程中的头脑发热,还有在面对投资者、面对失败一线之间的那种少见的冷静处理,描写的跌宕起伏,或许,这就是美国人“教你讲故事”的精髓吧。

阅读全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