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浅析小学必背古诗中“月”的意象
(注:本文为涟源市一朋友的教学论文,博主稍有润色)
一、引言
月,风姿绰约,容颜清丽,气质空灵,堪为文人骚客抒情达意的绝佳意象。自古至今,海内文人无不为月亮的无双风华心弦颤动,天涯骚客无不为月亮的无比魅力情思泉涌。以诗歌史上无可逾越的颠峰——唐诗为例,咏月者五居其一。谪仙李白存世一千诗,弥漫月光者居然四百。“月文化”之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之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一代一代中国人,正是诵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长,品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人,吟哦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熟。月亮,俨然是中国诗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故此,古今咏月之作足以汗牛充栋,其中的名篇佳作也是灿若星辰。走进中国古诗的滥觞——《诗经》中,就能沐浴到皎洁的月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有了纤尘不染的月光滋养呵护,美人的绝世容颜历经千载无有丝毫衰老,至今让读者睹月思人,难禁遐想翩翩。自此以后,诗歌或如大江流于阔野,始终折射着月光星辉(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或如清泉跌宕山石,终究不舍那月色松涛(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莲妙笔写就半个盛唐,也常怀“上青天揽明月”的壮思,多有“举杯邀明月”的逸兴;苏东坡华章独领一代风骚,也不忘“一樽还酹江月”,追问
“明月几时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诗所能达到的任何高度和所能深入的每个层面,都有月亮留下的深深足迹。
可见,读诗品诗吟诗,必须晓月解月知月。自然地,品评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也是小学古代诗词教学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笔者在此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所涉及的月亮意象逐一解析,希望对小学古诗教学有所裨益。
二、解析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蕴,主要是为烘托作者情怀、构筑审美意境服务的。由于环境与心境的千差万别,诗人笔下的月亮也呈现出千般气象、万种风情。古诗中的月亮“包孕着人与自然同体共处的无限情缘、蕴含着人间至真至痴至纯至美的离爱情愁、蕴藉着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极其精微丰富。所以,完全可以说一千位诗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月亮。
当然,月亮作为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固然被赋予了丰富深邃的象征意义,但这种象征意义毕竟从其自然属性而始,再经过长期文化积淀而成的。所以,古诗中月亮的意象仍然有其普遍的共性,仍然可以做出大致的分类。惟其如此,才能以充沛的感染力和充足的表现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小学必背古诗中有十处出现月的意象,解其意境之别,析其情怀之异,约可分为五类:
(一)
疑是瑶台镜——清新美好之月
月有妩媚身姿、洁净光辉,“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故此,自古人们便把春花秋月并列为美好清新事物的象征。人们也常常把月亮看作最富灵性的自然物之一,甚至下意识地把它当做可以与人交流沟通之物,可亲而复可爱。
小学必背古诗中,即有美好可亲之月。如李白诗:“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中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美好形态,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再进一步解析这两个形象,“白玉”、“瑶台”极言其美好,道出作者的钟爱之情;“盘”、“镜”则拉近了月与人的距离,予人亲近之感。在天真的儿童心目中,那高悬中天、遥不可及的月亮,仿佛是触手可及、唾手可得的日常用品,随时可以抚摩把玩一番。引导学生揣摩月亮美好形态和可亲神韵,是教学此诗的一大要领。
小学必背古诗中,也有清新可爱之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夕阳流水的壮美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弯月明珠的秀美景象。一个
“可怜”则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落日苍茫固然壮阔,新月银辉更加醉人。迷离的月光下,露珠上颤动着洁净的光辉,这是一幅让人潜生怜惜喜爱之情的画面。为了不踩碎这月光,不惊扰这露珠,也许此时的诗人脚步都已放轻,呼吸都已放缓吧!教学此诗时,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描绘新月的秀美形态,引发学生对新月的喜爱之情,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明月照深林——幽雅恬淡之月
月,恬淡典雅,婉约潇洒,诗人常常用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闲适心境。
王维的《竹里馆》中便有一轮恬淡闲适之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超凡脱俗者常常是孤独的,然而当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时时照耀着诗人,作者仿佛找到了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其中尤以“明月来相照”最能体现诗人的胸襟和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明月”的幽雅飘逸,是教学此诗的重点和难点。
(三)一月辉秦汉——壮美辽阔之月
月亮,亘古高悬;月光,无远弗届。所以古诗中的“月”,常给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宏大的空间感,展现出壮美辽阔的意境。
小学必背古诗中,王昌龄的《出塞》勾勒了一轮气势雄浑的月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皎洁明月照耀雄伟城关的意象,浓缩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凝结了慷慨激昂的英雄气。一轮秦月,让人如闻厮杀呐喊;一道汉关,让人如见金戈铁马。教学此诗,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细品秦月汉关的壮烈之气、辽阔之势,体会到其中厚重的历史感。
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月亮则辽阔了人们的视野:“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波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本诗开篇着力描绘水光月色,表现出湖面的开阔辽远。月色既无边,湖光也无际,极目之处两相交融无从分辨,何等壮观,何等广阔!教学此诗,唤醒学生意识中对壮美月色的原有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对辽阔湖面的遐想,是体验全诗意境的基础。
(四)月明江南岸——凄凉清冷之月
月相的圆缺、月亮的寂寞、月光的清冷,这些表象常使人身感清寂、心生凄凉。千载百代以来,月亮承载着诗人们太多的愁绪;相应地,古诗中月亮的意象,也就很自然地常常笼罩在凄清的氛围之中。
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如霜,非独状其白,犹为言其“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望、低头思,无人关切过问,唯有明月与诗人相对无语。也许是此月依稀有些亲切熟悉,也许是曾与家人亲朋同赏此月,今晚,此刻故乡之人、故乡之物就自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于是凄凉月光下,乡思便如缕不绝了,乡情便一发泛滥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也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意象了。与此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前者在以“烟渚”、“日暮”、“旷野”等意象营造出淡淡的乡愁后,再以看似“近人”实则凄清的江月将愁绪烘托得更加深切,深得含而不露之妙。后者在描叙了春风吹拂、草绿花红的故乡景致以后,请求明月照耀“我”赶回家乡,披星戴月只为“还”,回家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但心情如此急切,却只能对着明月慨叹“何时”才能照“我”回到故乡,凄清之感若隐而又若现。
这三首诗,月的意象或居起首,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或在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教学这三首诗,都要充分品味“月”之凄凉清冷,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全诗的意境。
(五)月映旅途霜——孤独愁苦之月
凄凉到极致,便是悲苦;清寂到极致,便是孤独。在一些胸怀身世之悲,心有难言之苦的诗人看来,孤悬中天的月亮已不是凄清一词所能形容,更多的是浓得化也化不开的孤独、悲苦。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枫桥夜泊》中,张继的心境甚是孤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种种意象,都触发着远游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使他辗转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孤苦难熬。而这些意象,都与“月落”紧密相关,正是因为月已落,“乌”才“啼”;正是因为月已落,霜才重;正是因为月已落,渔火才明;正是因为月已落,诗人才无奈独卧船中聆听钟声。“月落”无疑是诗中营造凄清意境的核心意象,是承载孤苦心境的主要载体,教学中必须从这一角度入手,才有可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其中微妙之处。
小学必背古诗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也是抒写羁旅愁苦的名篇,诗中尤以颈联最为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种景物又相互组合,形成重重意象。而这重重意象,全都是笼罩在银月素辉之下,才有了凄清之境、孤苦之意。句中所有意象中,“月”是蚌中珠、龙之睛;倘若抽空了月光,句中所有意象便枯涩干瘪,味同嚼蜡了。教学中只有抓住“月”之一字,方能让学生得食诗之髓,得知诗中味。
三、结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骚客因月生情,又寄情于月。一生一寄间,奇篇如雨,妙句如云。要探察明了古诗之“月”中所涵奇妙情感,须深入体会月之意蕴、解析月之意象、感悟月之意境,方能循景入境,由境入情。
“流江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月的意象,已随唐诗宋词的江流潮水,涌入中华文化的汪洋,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小学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奠基工程,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月亮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