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成天放牛的有赚
成天放牛的有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27
  • 关注人气:2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是有投资价值的东西,都存在泡沫,没有泡沫就不存在市场,学会理解,才能领会

(2015-05-23 21:56:49)
标签:

杂谈

        牛市还在狂奔,人民还在捞钱,有人冲进去拥抱泡沫欢呼,有人整天猜顶测顶借以扬名,各有典型人物,各有典型结果。但一个从不实战的人可以每天猜测顶底,也是奇葩。

        首先要说一个概念,凡是有投资价值的东西,都存在泡沫,这个泡沫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价格。
        经济学里的价值规律说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偏低,供小于求,价格较高。
        就我的解来说,这里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价格不等于价值——改变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价格,价格总在波动之中,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会导致需求或供给减小,当需求或供给减少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时,就会形成就是反映价值的新的价格平台,如此往复变动,反之亦然,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供求
        第二层,价格反映了价值——不同的价值对应不同的价格,在相同的阶段,其对应比率也相对一致;
        第三层,价格将回归价值——当价格远离价值中枢超过预期较长时间,因内力或外力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供给或需求一方甚至双方都有巨大变动,从而促使价格回归价值;
        第四层,价格会改变价值——远远高出价值中枢的价格带来的巨大泡沫化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或技术向此倾斜,从而改变创造此价值的基础平台和此价值本身的价值,新的价值将定义新的价格。
        下面将以房地产市场来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假设07年杭州某地段,新房平均售价都在15000/平米左右,初略估算各项成本费用如下:新房的建安成本算1500/平米,加上政府3000/平的各类税收和地方附加税费,1500/平的财务费用等,合计成本6000/平。
        现有A、B两个房产商,在此地段的相邻地块各自建设了一个小区,同等地段同等质量,都已结顶,准备预售。A房产商的房子需加上4000/平的拍卖地价(含拆迁和其他),则总成本10000/平,预售均价,15000/平,毛利约5000/平,但是B地产商房子是通过划拨等方式取得,地价成本可基本忽略不计。
        请问,B房产商的新房预售价格应该定价为多少一平
        大家马上能回答,一定是15000万/平左右,而不会是11000万/平。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段的房子就值这个价。所以抛开房产商的品牌溢价等特殊光环附加后,不管你建房时有多少成本,这个地段的房子价格就是1.5万/平。
        那么这个地段房子的真实价值在多少?1500?6000?10000?生产这房子外壳的建安成本在1500,这个壳只能看,不能用不能流通,而要想变成房产得到承认,则经过政府认证,加上财务费用,成本变成6000,而要通过拍卖拿到建设用地,成本再加4000,所以其真实价值在10000,B房产商虽然地块是划转的,但其获得的划转土地权利就值4000/平,这叫权力的XZ价值,虽是无形,却有价值,所以,此地段的真实价值也是10000元/平。这就是第一层,价格不等于价值和第二层,价格反映了价值。
      杭州地方政府是全国首家学习香港经营城市理念的政府,把整个城市作为经营主体,把所有人民和所有城市土地和空间作为经营对象,什么都可以限量限售,地价、车牌、停车费等等……,有好处有坏处,好处就是地方政府获得了巨量资金收益,资金就是政绩的保证,杭州整体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房产外立面的更新,道路的拓宽等等。坏处就是苦了底层生活的工薪阶层普通人民。招拍挂的人为控制供应量的土地流转方式,导致地价高涨,从而带动房价飞涨,而不断上涨的趋势使更多的潜在购房者提前购置房产,透支全家收入和未来生活品质来购买房产。同时房产升值的示范效应让先行购买者并无受苦之感,反而充满幸福,因为房价天天在涨,远超过当初购买的价格,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赚到了。同时这也使更多的投资和投机资金进入杭州房地产市场,包括有名的温州炒房团,夸张到一买就是一幢或几幢房子,夸张到新小区门口的所有房产中介全是温州人开的。——这就是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会导致需求或供给减小,当需求或供给减少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时,就会形成就是反映价值的新的价格平台
        以上一切更加助涨了房价,甚至出现了一个排队购房的房号也能卖出5万-20万的价格。土地每次的拍卖都会创出新的地价记录,地王不断产生,从而不断推高该地段新房产的楼面价估值以及对应原有二手房产的洼地效应带来的二手房售价调高,而期间政府针对二手房的一些税费增加又会转嫁给买房者,卖的都是净到手价格,从而推高二手房价,并又反过来影响一手房的定价,二者相互正促进,从而使得相对高的房产价格又变得相对低廉起来。买入者虽然认为房价高了,但根据形势判断后面还会有更高的价格出现,从而决定提前买入,提前升值。
       在此同时,政府通过不断重新调高城区各地段包括该地段的拆迁补偿价格,从3000调到6000,从8000调到10000。从而变相推高了对应地段的土地招拍挂价格,此地段土地拍卖价格(拆迁 其他等)也从4000升到12000/平(提升8000元/平)。房产商的财务成本暂预测从1500提升到2500,提升1000元/平,政府的税费根据价格的变动暂预测从3000提升到4000,提升1000元/平,则新的房产商再建新房的成本将会从10000提升到20000元/平,假定房产商利润不变,5000元/平,则此时,此地段新房价格从15000升到25000。而拆迁补偿价格是一个涉及大众群体切身利益的事,它是有很强的同类比价正效应的,就是说在相同的地段,拆迁价格只能涨不能跌,否则你政府就不用完成拆迁了。所以,此时的价值因为价格的较大变动,其中的供给方政府,提高了创造价值的固定成本之一拆迁价格,从而改变了价值的基础。所以此时的房产真正价值从10000变为20000元/平,其中8000元是拆迁成本提升。——这就是第四层,价格会改变价值
        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大放水,导致大量低息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也导致更多的行业包括国企进入房地产业,前总理在卸任前的限贷限购政策,及美国再工业及美国股市回升导致的资金回流等,后续利率和准备金率的不断提升,,对房地产业这种靠资金滚动操作的行业属于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供给方房产商在银行借不到钱了(只能走信托、地下贷款等高成本方式),需求方买房者有能力买的没资格买了,有资格买的没钱买了,这种上梁抽梯式的政府计划调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后面就出现了房地产的持续萎靡和价格下跌,房产商基本是靠借贷资金滚动操作的,靠快速销售回笼资金来偿还贷款,所以贷款越难,销售越慢,其财务成本就会越高,而有能力又有资格买房的群体毕竟是少数,所以在前总理出了此政后,多数房产公司不以为然,认为形势如此大好的情况下,很有可能跟前面N次调控一样,反而会助涨房价,当时竟然还有几个房产公司将可预售的房子封房待涨的。真是……但也有象万科集团、滨江房产等一些大牌房产率先掀起价格战,通过快速降价,将可出售房产在一两天内全部清盘,把有资格又有钱买的潜在优质客户群先抢光了。事实证明,既使降价了,它们销售的价格也是远高于后面未反应过来的房产公司卖出的价格,许多公司迫于银行和资金压力,不断降价,但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因为有资格又有钱的客户在快速减少,最大的消费群体——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统统被限购了限贷了。到最后,许多公司甚至是低于当初拍卖的楼面价出售,也就是说,房地产商宁可不要利润甚至亏本,也要卖掉。因为新房产商的持有的房产成本价值在2万,而更早拿地的房产商房产成本在1万,所以既使降到1万5,成本1万的房产商有钱赚,而成本2万的房产商就得割肉止损了。如果死捂不放,那就是倒闭关门,包括负债率高达163%的绿城,也多次在倒闭边缘徘徊,不是杭州市政府出手,不是到处低价抛售地皮和优质资产,不是有融创和九龙仓等注资援手,帮助售房清货回笼资金,绿城中国早就清盘OVER了。宋卫平那满头的白发是怎么来的,在那些日子的极度煎熬中来的。这就是——第三层,价格将回归价值——当价格远离价值中枢超过预期较长时间,往往会导致供给或需求一方甚至双方都有巨大变动,从而促使价格回归价值,政府之手改变了游戏规则,从而改变了供给双方,进而改变了价格,使价格回归价格。
        在中国,做房产不懂政策,随时会死的很难看,同样,在中国,做股票不懂政策,随时会死的很难看。因为政府的政策是随时会变的,所以我们投资者也应该脸皮厚点,观点滑点,变得快点。
        我们来理解一下股票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层面:

  第一层,股票的价格不等于价值——改变股票的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价格,如何改变,当资金大幅买入时,在原有价格平台下的需求大幅提升,供不应求,则必须提高价格才能达到更多人的价值区间,他们的抛出才会增加供给,股价随之上升,反之,当资金大笔卖出时,原有卖出的人在原有价格下无法找到买进的人,则只有降到更低的价格,才能获得更多的买入需求,从而成功卖出,股价随之下跌。

        第二层,股票价格反映了股票价值——不同的价值对应不同的价格,在相同的阶段,其对应比率也相对一致;在同一阶段,不同银行股的估值PE基本是差不多的,差别的只是利润率带来的价格差异,只要是市场存在的股票价格,都是当前市场短期认同的价格。否则不会有人接受此价格买入。
        第三层,股票价格将回归价值——当股票价格远离其所在的板块的平均价值中枢,并超过预期较长时间,往往会导致供给或需求一方甚至双方都有巨大变动,从而促使价格回归价值;就是当股票涨得太多,往往会有较多的获利盘抛出,导致股价跌回起跳平台,甚至政府和证监会的无形之手也会忍不住出来干涉,象什么调印花税啊,加大IPO数量,连续放行几百亿的大盘股IPO,风险提示啊,抓一只猴杀给鸡看啊,等等不一而足。
        第四层,价格会改变价值——远远高出价值中枢的价格带来的巨大泡沫化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或技术向此倾斜,从而改变创造此价值的基础平台和此价值本身的价值,新的价值将定义新的价格。有一些上市公司在获得高额的股票定价后,其通过增发或者减持获得的收益会再投入到新产品、新市场中,或者去并购同类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从而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更长的产业链条,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也改变了其原有的价值基础,就根据其新的价值平台,又会形成新的价格中枢。这是好的循环,也是一些企业能够持续高价的原因所在。当然,事实的真相是,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美丽,估值很漂亮,预期很辉煌,实际很操蛋,结果很悲惨,等你明白,你已站岗。
————————我是有赚的分割线————————

         真要感受泡沫的真实或虚幻,不要在岸上观潮,而要下来游泳。
         建议是小资金试错。你如果认为是顶或底,那就小仓位先试,先入一成仓,如果股价每涨2%,则加仓一成,则股价涨10%加仓至6成,股价涨18%时满仓。如后续股价下跌,则每跌2%减2成仓,股价跌10%,清仓,重复此循环,则在顶部区间,基本不会有大的亏损,而在底部区间,则会有较大收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