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镇历史 |
黄姚古镇的历史
作者:苍铭
黄姚镇位于广西东部的昭平县,距县城75公里,到桂林200公里,方圆约1.1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古镇依山傍水,四周被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所环抱。姚江、小珠江、兴宁河清澈如镜蜿蜒贯穿古镇,小桥流水、古榕参天、翠竹掩映,青山与绿水相依、绿水与民居相伴,山水风光犹似漓江又盛似漓江。
较之自然风光,黄姚的历史人文景观更具特色,小镇街巷青一色的石板路,曲径幽深的街巷串起了300多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风格各异的古民居。为了防御的需要,小镇筑起了坚硬的石城墙,出口之处,甚至镇内每一条街都建有闸门。古镇现有约2000人,39个姓氏,95%以上是汉族,只有少量壮族,绝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来自广东,他们至今仍保持古朴的民风、民俗。古、莫、劳、吴、林、梁、黄、叶等八大姓氏分别建有10个宗祠和家祠,祠堂历经100年沧桑,依然肃穆挺拔,成为海内外宗亲寻根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独具匠心建造的明清古戏台、寺观、庙宇、社坛和随处可见的明清碑刻见证了历史时期汉文化在岭南偏僻山乡的影响。一座座别致优雅的古桥,把3条河畔的民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桥边或是亭、或是庙,有亭、庙就必有对联诗文,有对联诗文就有牌匾,反映了古镇文化教育昔日的辉煌。
一、古镇历史
1、土著居民
古代岭南的土著居民是壮族先民西瓯和骆越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语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唐代前后,大量瑶族迁入岭南地区,当时岭南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辽阔,这里成为壮族和瑶族生息繁衍的乐土。土著壮族人喜居低地河谷从事稻作农耕,瑶族则多以山地为家,刀耕火种,采集捕猎。壮族用粮食、铁器与瑶族交换山区土产,两个民族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由此形成和睦的民族关系,史籍往往将“壮瑶”连称,视为同一族类。地处岭南的黄姚,最早的居民也是壮族和瑶族。黄姚民间传说,当地最早的居民是陶、区、何三姓壮、瑶。直到明清之交,黄姚一带仍然是壮族和瑶族人口居多,古镇安乐街上的安乐寺,是清顺治年间为祭祀明万历时征讨壮族和瑶族立下大功的汉族人李道清而建的。陆焞《昭平县志》(乾隆)记载:“安乐寺,在黄姚中,清顺治年间建,先是瑶、壮猖獗,千户李道清等率官兵讨平,遂立此祠,故名安乐祠。”直到明中叶时,黄姚一带还有较多的壮族和瑶族居住。清代黄姚举人林作辑在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时也说:“民壮杂处,壮为土著。”[1]
2、宋代移民与“黄姚”名称的由来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现在镇上已无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后迁入,不是原来的黄姓。
第二种说法是以前黄姚最早的居民是黄姓瑶族,他们以种红薯、水稻、种桑养蚕为生,然后把农产品挑到姚江下游的农村出售,如有人问:“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人们会告知是黄姓的瑶族人从上面挑来的。说来说去,黄姓的瑶族人就变成了黄瑶。那时候,说瑶族的“瑶”字有歧视的意思,后改为“姚”字。
第三种说法认为黄姚是因姚江而得名。每逢雨季,姚江之水奔腾如黄龙,后人便将此地称为黄姚。
第四种说法认为:黄、姚两姓是明代初年迁来的外地移民,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把这个地方称为黄姚。
黄姚地名究竟因何而得,看来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因姓氏、民族得名都有可能。
3、明代移民
根据民间传说和族谱的记载,明代中叶以前,黄姚又有蒙、裘、邹、伍、孟、邓、陈、刘等姓汉族移居。古镇现保留了数量较多的明代建筑,如著名的宝珠观、古戏台、兴宁祠、带龙桥等均为明代中期建筑,并且是黄姚古建筑中的精品。从这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看,明代中叶时黄姚汉族移民已经有一定规模。尤其是古戏台这一大型公共性娱乐设施的创建,更能说明黄姚汉族移民的聚落已初具规模,社会经济已有了较大发展。
明代中期,岭南的福建、广东等地汉族人口的数量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大量汉人由东往西,向人口相对稀少的两广交界山区迁徙。从而引发了汉族移民和当地壮族、瑶族的矛盾。因此,明代中后期广西东部、东北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官府对少数民族的征服以及瑶族、壮族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从明正统年以后一直持续到明末。史载:“明景泰以后大藤峡瑶数倡乱,韩襄毅、王文成先后平定。至我朝康熙四十二年,亦啸聚为寇”[2]在这个过程中瑶族、壮族遭到排斥而远徙他乡或是被同化,他们在广西东部地区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小。民国《昭平县志》卷1说昭平“夷民昭是历有两种,在昔均以顽梗,闻自明末总督戴耀大征,而后经二百余年潜移默化,今编户为民,相安无事,前人之功固不可没”。这多少反映出明代对昭平土著民族用兵的惨烈程度。历史文献中多将瑶、壮起义称为剽掠等,但瑶族、壮族连绵不断的反抗,根本的原因是汉族不断迁入,土、客之间因土地、经济纠纷、文化冲突的矛盾。
为开发战后荒芜的土地,明政府官员的一贯做法就是移民垦殖。《明实录》卷12载:“广西桂林府古田县、柳州府马平县皆山势相连,瑶壮恃以为恶……请兵二十余万,四面夹击,连进三年,使民安堵,方令班师。……或地多民少,令各处招发流民填实。”民国《昭平县志》卷7载,万历年间政府对昭平境内瑶族、壮族的动乱进行大肆镇压,事后从粤北的翁源县招徕汉民佃种收租。
明代黄姚汉族移民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迁来的,迁入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汉族民系,为有别于清代中晚期到达桂东地区的另外一支汉族民系“客家人”,他们自称“本地人”
4、清代移民
清代,由于语言相通,文化上无障碍,莫、古、劳、吴、林、梁、黄、叶等姓从广东先后迁来,逐步成为黄姚的大姓。
黄姚莫氏仙山宗支族谱说,其祖先是清朝初年从广东高明县古劳村迁入黄姚镇黄姚街山根(今龙畔街)居住。
梁氏族谱说,他们的祖先是建炎年(1127)从广东珠玑巷迁到新会古劳村,清初又从古劳村迁至黄姚。梁氏祠堂中的“重建梁氏宗祠碑志”说祠堂是建于康熙初年。
古氏族谱说其祖先是清顺治年间从广东鹤山(从新会分出)古劳村迁来黄姚经商而定居下来的。
劳氏族谱说其祖先是雍正、乾隆年间县从广东鹤山县古劳村迁来。
林氏族谱说其祖先是清朝初年从广东南海县迁来。南海在鹤山东北方,隔西江于鹤山相望,紧邻广州市。
郭氏族谱记载,其西迁始祖郭佐廷是清顺治年从广东高明县松柏乡迁来黄姚。高明北接西江,西南与鹤山相邻。
吴氏族谱说黄姚吴氏是康熙初年从福建迁来黄姚经商定居下来的。
从上述族谱的记述来看,莫、古、劳、梁四姓来自同一地点——古劳村。古劳村是因古姓和劳姓的定居而得名,传说古、劳两姓始祖是表兄弟。清雍正10年(1732年)清政府在今广东新会、鹤山、高明相邻处建“古劳都”,因此,不同族姓的家谱中,“古劳”的行政隶属地就有新会、高明、鹤山不同说法,实际是同一地点。林姓迁出的南海县,郭姓迁出的高明县也紧邻鹤山和新会,地理上均处于西江下游两岸,是珠江三角洲的腹心地区,溯江西而上,能便捷地到达广西梧州。只有吴姓是迁自广东以外的福建省,迁徙距离比较远。
古、劳、莫、林、郭、梁、吴等姓汉族从广东迁入黄姚的历史背景是:
1、明清之交桂东地区持续战乱使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而广东地区人口却相对过剩;
2、清代广东商人大举入桂经商。
以八大姓为首的广东商业移民大量迁入黄姚,逐步改变了这里居民的“土、客结构”。“土”是指清以前迁来黄姚的汉族;客是指清以后从广东迁来的汉族。因此,至今黄姚民间流传有“客家占地主”的谚遥。这种改变从语言上可以看出一斑,民国《昭平县志》卷7风俗志说,昭平境内各地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但听久了都互相能说,“黄姚、英家之村落多习粤左之阳山,其音高而丽,声多用齿舌”。“黄姚之市井(街上)多习粤左之鹤山、南海(话)其音易而清,声多舌齿。”也就是说,黄姚周边汉族村落的语言和黄姚街上的语言有方言上的差异,因为他们的来源不同而带有各自祖居地的口音。说明到民国初年时,黄姚镇上因来自广东鹤山和和南海的人数多,其语言成了当地的“普通话”。
5、古镇形成
黄姚是从农业小村落,逐渐发展为商业小镇的。
当地最早的聚落是小镇南面背靠“隔江山”的“山根寨”,现称为“龙畔街”;其次是小镇东面背靠真武山的“牛里寨”、新兴街。清代以后,随着黄姚商业的发展,聚落和街道向兴宁河以北,姚江以东发展,先后出现了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连理街、天然街等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