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爱玲对照记岁月飞逝纪念娱乐 |
分类: 青青·读书记 |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早就有一套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那是九十年代初的版本,装祯印刷得不太精美,很多的文章都没有收录进来。我一直想买一套全集,或者比较全的文集。元旦在博益书社里,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集。打着“首度全面恢复张爱玲作品原貌”的广告,我一翻,的确有新东西,一是有《红楼梦魇》,二是有《对照记》,三是有《郁金香》和《色戒》和《同学少年都不》,这些都是张离开大陆后所写的作品,在我先前买的那文集里就没有。100多元,买下了,沉沉的。回来自然是先看《对照记》。
我就喜欢对照片,把自己小时候、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现在的照片,哗啦啦地放在一起,摆了一床或者一地,自己坐在照片中间,一张张地端详,一遍遍地慨叹,眼见得岁月的影子在一个人身上像变戏法一样,一个小人长大了,脸型也变了,小时候圆鼓鼓地脸拉成了长的,圆眼睛也成了狭长的,仿佛日子的重量一层层地加到一个人身上。然后开始有了凋零的迹象,眼神从青春时的明亮到暗淡,身体由轻盈到了沉重,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在一叠子照片,这个事本身就让人又恐惧又兴奋。想看又有点不忍看,这是我打开《对照记》时的心态。
“三搬当一烧”,我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腊四”的,一累了精神焕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到全集里,藉此保存。这是张爱玲开篇的话。
的确是这样,我三十岁时,鸿飞给照的一叠子黑白照片,就是因为从油田搬到兰州,在兰州搬了三次家,又从兰州搬到郑州,在郑州又搬了两次家,现在剩下的就只有一张了。这一张也还是,孟雁军给了个相架,我在那一叠子照片中找来找去,选了一张,才幸存下来了的。
看了照片,才知道,张爱玲是很像她的母亲的。特别是她和炎樱一起玩时照片,和她母亲1930年在法国时拍的照片是一样的。只是她母亲的脸形比她更妩媚一些。眼睛很像,连眼神也像。但张爱玲在《对照记》中抱怨说,“我就是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也没有,气死人。”她说的是她母亲早年很喜欢蓝绿色。而她自己的第一本书出的时候,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上面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让人窒息,以后才听见我姑姑说我母亲从前也是喜欢这颜色。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
最让人吃惊的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上学的一张照片与z太像了,几乎可以乱真,z让我看过她的照片,也是在四川上学时的一张,太像了,她和张爱玲的脸形与眼睛都很像,连命运也有点像,连她们的聪慧也像。这世界上竟然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长在不同的时代与家境中,但命运仍然有相似的安排,这到底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也想不清楚。
Z还与三毛的相貌也有神似,难道容貌相似的人一定会有相似的命运,这是我一想起来就要惊心半天的事。关于z,是我的朋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她早慧,聪明,在任何事上都比我早熟,但就是在爱情上比较晕,这难道也是佛祖的安排,太早慧的人,一定在别的什么事上糊涂。
张爱玲在三四岁时,也是像所有婴儿一样,团团圆脸,眼睛不是笑意,而是有点早慧女孩的忧郁,妈妈四岁就离开她了,没有母亲的贴身的疼爱,终究是不一样的。再就是在姑姑家与姑姑的合影,她那时与父亲决裂,离开那个窒息的家庭,到了姑姑那里,姑姑答应母亲要照顾张爱玲,照片上的张爱玲穿着继母打给她的旧旗袍,张爱玲在补记中说:她过门前听说我跟她身材差不远,带了两箱子嫁前衣来给我穿。。。。。。。不过我那因为继母赠衣造成一种特殊心理,以至于后来一度clothes—crazy.(衣服狂)。
张爱玲是有着着贵族血统的作家,在《对照记》里,有李鸿章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祖母的照片,那么说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有了这个望族的背景,张爱玲在血液里就有着那种几世繁华后对生活最本质的理解,张爱玲是这样解释这些祖父母乃至李鸿章对她的影响:“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也仅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接着就是她离开大陆时的照片,1952年,三十二岁的张爱玲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在香港的两年,张爱玲写了剧本,认识了宋淇。年轻又意气风发,在香港拍的照片就是那张最著名的仰拍的那张。有点她气质中特立独行与骄傲的一面。
然后她离开香港到了美国,在爱荷华写作中心,她认识了大她二十多岁的丈夫。她三十六,他五十二岁。最后一张照片摄于波士顿,她四十八岁。照片上的张爱玲有点沧桑。丈夫瘫在床上后,她整整侍候了他十几年,后又去逝。沧桑人世。就像她自己写的:“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管急弦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然后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