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见习干事(31)
(2024-11-27 12:44:06)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活着 |
后来我也算想明白了:一份材料的好坏其实没有客观标准,而依据的多是一种主观标准。文学欣赏理论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人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和审美情趣不同,对同一篇文章阅后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而我们写这种材料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拿给命题者看、专为取阅于他们的。所以一份材料自己看着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你出题目的那个人他看了以后、其评价与感受究竟如何?
当我抄了几十篇稿子、尤其当我看到同一篇稿子经数位领导审阅之后、经仔细分析前后几个迭代版本之间的差异,我才终于明白了写材料须“看人下菜碟儿”的道理。这无疑是个惊人发现;而且正是由于有这个发现、才使我得以迅速地跨越从一个“小白”到所谓“笔杆子”之间的鸿沟。因此当我第一次执笔草拟党委总结这一公认的全支队最重要的文字材料时,基本没费什么周折就顺利通过了从科长、主任一直到政委的前后五道关口。
别以为这容易,他们曾告诉过我:过去没人做到这一点:类似这种材料最少也改个十来遍才能脱手,更别说是刚上手的了。因为谁刚接触这种东西都不可能一下子门儿清;都得一关一关地过、一个领导一个领导地适应。在每个不熟悉的领导审阅之前,你不可能掌握他的脾气秉性、不知道到底啥样文章对其胃口。因此只能按领导要求一遍一遍地改、一点儿点儿地摸索。直到被打回来几次之后,才能逐渐地理解他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