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由行---镇远古镇

标签:
贵州镇远古镇杂谈 |
分类: 四海漫游 |
从西江千户苗寨到镇远古镇距离不算太远,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我们住宿的酒店就在镇远古镇城里,出来看景到那边都很方便。
客栈主人家的这个小朋友特别热情,他和妈妈到古镇的桥头接我们时,看到我的行李箱比较小,从我手里抢过行李箱,拉着就走,我追都追不上。看小伙子那自信的表情,仿佛他也是一个来古镇旅游的客人,也可能他也想体会一下当个游客的感觉吧!
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环山。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又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故名镇远。
客栈主人给我们介绍说,先去参观青龙洞,要不人家下午5点半就下班了。上面的照片就是隔舞阳河岸,拍照的青龙洞依山而建的全景,。
据网上介绍: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这是第一次在青龙洞上拍到的镇远古镇,因为位置比较低,没有拍到全貌。
这张照片拍的不容易,原以为网上这样的照片是航拍的呢!后来看到同去的博友横舟在青龙洞的山上,居然拍出镇远古镇全貌。老伴和五号院又赶在青龙洞工作人员下班之前,气喘吁吁的第二次爬山去青龙洞最高处。才居高临下拍到这张照片。
从这个位置看镇远古镇四周皆山,被舞阳河水蜿蜒围绕,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俯瞰颇似太极图。
横跨舞阳河的祝圣桥,连接着镇远古镇建筑物和青龙洞景点,是进入镇远古镇的必经之路。原名为㵲溪桥,俗称老大桥,后来为了祝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而改名为祝圣桥。它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桥长135米,拱顶高12米。历史上曾为湘黔滇古驿道上的咽喉之道、必经之桥。
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有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镇远古镇是“山雄水美”之地。(摘自网络)
我们探身查看井水清澈,井旁还有一个居民正在这里洗鱼,见我们好奇,就当面喝了井水,说好喝。这样的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
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这就如同北方四合院里的影壁,让外人无法窥视里面的情形。
四方井巷里的巷子是弯曲的斜道,也是应“歪门(斜)邪道”之说而建。
曲径通幽的巷子里隐藏着这些古老的门楼宅院,现在都成为了客栈。
镇远古镇有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在这里居住,街头的雕塑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
在这里你能够和古人下一盘棋,胜负就不得而知了!
这组雕塑反映的是当年厘金局征税的情景。厘金局是明清时期的大河关,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和税务合署办公的地方,凡过往的货船都要在这里报关纳税。这里所得的关税居贵州的前三名,明代成化年间设税课司,清朝改厘金局。这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
镇远古镇也是古代印度、缅甸以及云南等地象队马帮的必经之路。它是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开凿出来的,全部是用青石和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古栈道。这组雕塑反映的是当年象队马帮路过镇远古镇的情景。
镇远古镇的夜景非常漂亮,这是在古镇街道的一个拐角拍照的镜头。街道两旁灯火辉煌,远处是舞阳河东侧的石屏山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和山上的灯光映照的观景台,交相辉映特别好看。因为又赶上下雨,照片拍的模糊不清。而在现场的每个人到这里都会惊呼不已,驻足拍摄。
青龙洞建筑物的夜景。
祝圣桥的夜景。
舞阳河边的夜景。
这是在祝圣桥上拍的最后一张夜景照片,因为在这里我家老伴不小心,摸黑踩到一个坑坑洼洼的地方,摔了一跤。当时膝盖疼得不能走路,我们只好扶着他,一瘸一拐的回酒店休息了。因此古镇夜景照片拍的比较少,有点小遗憾。
我们在镇远古镇呆的时间充裕,晚上住宿在这里。所以玩的比较轻松、随意、也不累。另外,我家老伴经过晚上贴膏药治疗,第二天基本可以自主走路,没有影响到下一个景点黄果树瀑布的游玩,还算万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