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听这名字就觉得很神秘、很向往。我们离开新疆要到甘肃去游览敦煌的月牙泉、莫高窟和张掖的丹霞地貌。这些景点也是我特别想去的地方,很期待!
头天晚上10点从吐鲁番乘上火车,在火车上睡一觉后,第二天一早7点就到了甘肃柳园。我们来这里是要去参观敦煌的月牙泉和莫高窟,乘火车来的游客都是在柳园下火车,然后乘旅游大巴车奔赴敦煌。

经过3个多小时旅游大巴车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敦煌市,刚进市区就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路灯装饰得很漂亮,形式都与敦煌壁画有关。电线杆上悬挂着宣传标语:当好东道主,办好文博会。

2016年9月,将在敦煌举办第一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市很重视这次向世界展示的机会,正在大兴土木,建造场馆。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摘自网络)

到鸣沙山就要骑骆驼,我鼓动一起来的几个伙伴都去体验一下骑骆驼的感觉。可我不敢骑,就担当拍照的摄影师了。

他们几个也是头次骑骆驼,开始还战战兢兢地,过一会儿就适应了。
把他们送走,我就沿着沙丘边的栈道往月牙泉走。

快到月牙泉时,看到路边来了一个驼队,几只骆驼训练有素地走成一队,只听到牵骆驼的人喊起“一二一”的口号,骆驼们就很顺从地踏着口号前进。接着牵骆驼的人唱起歌,骆驼们就跟着曲点挑起舞来,那一幕特别有意思!

月牙泉的绿洲与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换个角度近距离地看月牙泉。

大漠中的月牙阁,犹如仙境般的神奇!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我们在月牙泉旁边的沙丘上拍合影,这里是拍月牙泉全景的最佳拍照地点。

在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给了我们两个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是这次出来旅游在景点玩的时间最长的一处,但是还觉得没玩够。

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莫高窟景区。先是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看数字化电影,这是为了实现洞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更好地宣传普及敦煌文化,展现莫高窟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因为为了保护壁画和彩塑,实体洞窟参观条件非常有限,没有电和照明设备,只能通过讲解员用手电照明进行讲解,而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全景式感受,极大缩短了游客在实体洞窟的滞留时间,据初步统计,目前游客的平均滞留时间已由原来的120分钟降到了75分钟,这无疑是对洞窟最大的保护。

这个数字化电影太棒啦!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院规定不能拍照、摄影,可我最后还是忍不住拍了几幅照片。
这里讲的是释迦摩尼投崖饲虎的故事。
在古代,大车国王有三位太子,最小的太子叫萨锤那。
一天,风和日丽,三位太子进山打猎,来到深山谷,见一只母虎因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想吃身旁的幼子保命,但又难以下口,正犹豫不决。
“老虎母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它们活活饿死在这里。”三太子萨锤那心想,“老虎虽然恶名在外,但也是几条生命,应该想办法救活它们!”决心已定,他怕二位兄长阻拦,谎称自己有件小事要办,让兄长先走。

兄长走远以后,他来到老虎前,脱了衣服,躺在虎口边。但是,母虎的身体大虚弱了,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此时,萨锤那救虎之心更加迫切了。心想,若再耽误时间,老虎母子就性命难保。他折了一根竹刺,登上山崖,刺破喉咙,纵身跳下落在虎口前。母虎闻着血味,用舌头舐食,身体才有了点力气,挣扎起来,将萨锤那的血肉吃完,领着小虎走了。

二位兄长在山谷口等了半天,不见弟弟赶来,又返回寻找。人和虎都不见了,只见山崖下一堆白骨。他们从衣服上认出这是萨锤那的尸骨,放声大哭,十分悔恨,不该留下弟弟喂虎。最后一想,人已死了,哭也无用,拿起萨运那的衣服,回宫报信。父母一听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山谷,抱尸痛哭,昏到在地。众人急忙呼唤,才逐渐醒了过来。将三太子的尸骨运回王城,建造了座舍利塔,将太子遗骨供入塔中,香火四时不断,使萨锤那早日功德圆满成佛。
这幅画绘在第254窟南壁,是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突出描绘萨锤那被咬食的身躯和张牙舞瓜的饿虎正在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图结构严谨,穿插合理,浑然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洞窟壁画中飞天的舞蹈形象本不怎么起眼,但经过艺术家们的渲染、加工后已经成为莫高窟的形象代表作。



莫高窟第420窟的分解图片,影片中对每个人都有解说,每尊佛像都有故事。

这尊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到了莫高窟,就只能拍点外景了!洞窟内黑洞洞的,不让拍照。所有洞窟的门都严严实实地锁着,从外面什么也看不到。

在参观时是30个人为一组,每人发个耳麦,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每参观完一个洞窟,导游就最后一个出来,把门锁上。除非是有导游带领下一拨游客进来,导游之间有衔接才不锁门。

导游说,每组游客可能参观的洞窟内容不一样,但都保证能参观到8个洞窟。由于戴的耳麦只能听到自己导游的声音,所以,也不能到别的洞窟去蹭听。各组的游客们来来往往,要跟紧自己的导游,一掉队,就不知道自己的导游进到哪个洞窟里去讲解了。

虽然在莫高窟只参观了8个洞窟,可还是从那头走到这头,转了一大圈,到底都看到哪几个洞窟,好像印象也不深刻,倒不如在电影院看的清楚呢!

参观完8个洞窟,我只能说,莫高窟,到此一游我来过了!要沉下心来认真看,仔细听,还真没时间,这也是跟团游的弊病啊!

在往敦煌走的旅游大巴车上,导游忽悠动员大家吃“大漠风情餐”,说可以吃到用骆驼肉制作的精美菜肴。听说可以吃到骆驼肉,我们团有近40人都报名了。上面就是所谓的“大餐”菜肴,据说有三道菜里有骆驼肉,但每人要额外交100元的餐费。

最后只剩下我们10个人坚持吃团餐,结果我们这顿饭的八菜一汤有梅菜扣肉、烤鸡排、家常豆腐、鸡蛋炒黄瓜、肉炒西葫芦、素炒圆白菜等,主食有馒头、米饭、面条,一桌子的饭菜也很丰盛,是我们全程吃的比较好的团餐。

一边是大漠落日,夕阳西下。

一边是明月初上,皓月当空。
当天晚上我们从敦煌又驱车3小时,赶回柳园火车站,继续乘火车前往张掖。这是我们在回柳园的路上,透过疾驶大巴车的车窗,拍到的大漠戈壁滩上的情景。一边是日落,一边是月出,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能同时拍到日落和月出的景象也是很难得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