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节目在基本成型的时候流产了!那就是《大秦古韵》。从接到编导任务起张伟东就开始筹划这个节目,创意是由装扮成秦兵马俑的将士们唱着秦腔,高举起有8米多高的“秦俑皮影”进行动作表演。到2007年11月份集中讨论的时候,这个节目是最没有争议的,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意。
《大秦古韵》从2007年国庆节后就开始研究,“秦俑皮影”有8米多高,胳膊摆动起来有十几米,开始时用最长的钓鱼竿撑着跑来跑去,没多长时间钓鱼竿就折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伟东带领自己的编导组经过探讨,把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及皮影的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一点点研究出用线、用杆、用转轴等道具做出一个基本的模样出来练习。在排练时没有正式的道具,演员们就高举着做成“秦俑皮影”高度有关节的铁架子练习。开始他们选用转轴来转动皮影,但张艺谋认为完全仿古的风格用现代的转轴有些不伦不类,编导组最后决定用杠杆来代替转轴。而真正的道具在七月十六日带装彩排时才用上,也就是在这次彩排后节目被拿下。
张艺谋总结了三点不足,但总体来说还是道具的问题,众所周知皮影的制作工艺是很复杂的,要做出8米多高类似皮影的道具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秦俑关节部位的处理,国内的技术远远达不到他们期望的水平,在彩排表演中居然出现了丢胳膊断头的混乱场面,灯光打在上面,可以形容是“凌乱不堪”。这是第一次看到带装彩排的《大秦古韵》,出现这样演出效果是事先没有想到的,因此不得不忍痛割爱!
在临近奥运会开幕之前,自己辛辛苦苦排练的节目被拿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剪没”,这样的心情可想而知,节目编导张伟东几乎崩溃了。这时其他编导组的同事尽全力地鼓励他、支持他。而他的爱人也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最大的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新的创意诞生了。那就是只经过了二十多天的磨炼,在奥运会正式开幕上演出的戏曲节目。
为什么会选用提线木偶来表现戏曲,而不用真人来唱,编导组组长张伟东这样说:“因为戏曲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来说,它是博大精深的,它有着很长的历史,你表现什么剧种,都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所以要尽量回避用真人表演。”这时他们想到了用提线木偶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展示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到了7月19日确定用打击乐表演,再用上戏曲的大旗,这样原来准备大秦古韵的一千多人终于可以都派上用场了。7月22日到鸟巢走场后又因套路太老被全部否定,剩下的时间就很紧了,演员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编导组成员早已没有了休息、吃饭的概念,想到什么动作就马上教给演员们去练。在剩下离开幕式还有13天的时候,节目还依然在缩减,近千人的队伍仍然在调换。到7月31日被正式确定项目开始排练,到8月2日带观众彩排才被导演认可演练的大方向。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编导、演员真是白天黑夜连着转,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
虽然留有许多遗憾、虽然节目很不圆满,但张伟东和他的战友们尽力了!全体演职人员尽力了!我们仍然要感谢他们!

敬请关注下篇“揭秘奥运开幕式节目《中华礼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