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山东省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取其精华韩寒文化 |
分类: 鸟瞰天下 |
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1230/01/6P48GQ3500014AED.html
我有不同意见,试着说一说。
首先童蒙养正是一件好事。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有此“在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举措,值得表扬,值得大力推广。其实这一块我们做的远远不够,看铿锵三人行有一期我印象很深刻,窦文涛拿出了几道台湾小学生的试卷题目,有两个题是这样的1、下列那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规则:A桥下之人犯跸B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轨去买橘子。C小明的爸爸酒后驾车。D徐志摩骑自行车追逐夕阳;2、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A小斋幽敞明朱曦。B提灯的萤火虫。C在松针稀疏处闪烁的小镇灯火.D慈乌夜啼。
答案是1、D;2、A。对比一下,看我们的小学生都学了些什么玩意?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残存,对岸是传承。从这两道小学生试题里能窥探的到。
其次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值得商榷。我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有进步一说,比如科技。手机、网络的出现就是社会进步。有些东西没有进步一说,比如文化。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现在的文化比古时先进,也不能说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先进。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贤,如何成仙成佛,我看今人还不如古人呢。
对于一样东西,不深入进去,如何才能知道它有多少精华,有多少糟粕?只看好的一面,对坏的一面视而不见,这么做只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挑三拣四的人,一个不敢直面现实的人,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而且,说这话的人也未必了解三字经、弟子规里有多少糟粕,或者只是很浮浅地拿出一句来断章取义。比如有教授说弟子规里“亲有疾,药先尝”是糟粕,我的理解是至少从孝这个层面讲,这话一点都不糟粕。貌似我们的课本编撰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选课文,社戏中把鲁迅对京剧的见解删掉了,暂且不论先生对京剧的批判正确与否,至少,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憎恶的鲁迅形象,我们在课本上是读不到的,只能通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来获得,这是先生的幸运还是悲哀?我看是悲哀——这家伙可不愿意只说好听的。
全面接触传统的文化,是一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老祖宗的东西,不应该把它恶狠狠地划分成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尤其是在你并没有这个资格去做的基础上。其实怎么“去其糟粕”,古人早就给我们找好解决方式了:这个方式不是依赖他人完成,它要靠学生自己。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你看,儒家学说恰恰正是宣扬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这样一想,我们自会熟读他们的言论,而对孔某人收学生没有十条腊肉不伺候这事付之一笑。再极端一点,我甚至要说,当今的孩子,恰恰正是缺少那些“糟粕”的滋养,才变得不会变通、不适应这个社会。让他们自己去分清善恶而不是靠我们,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极其缺失的一样东西吗?
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朝为田舍郎,暮上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样的豪气?不可能。他们已经先于我们,被体制化了。照此下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对他们来说,只能完全成为一种传说,或被提及,终将遗忘。
韩寒,应该是个例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