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读《佛祖在一号线》
(2010-10-03 22:41: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几本书 |
活着的以码字为生的人中,慕容雪村是我最佩服的一个怪才,读他的小说,有一种快感,一种俯视人间、傲视金钱的快感。当他在围脖上说有一个人写的比他强十倍,而且这个人也是活人,我就十分好奇——他净崇拜那些古代先贤和外国和尚了,很少见他以自虐的方式夸过人啊。
于是买了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在一个阴风阵阵的夜晚,迫不及待地看完了它。在豆瓣,这本书的得分高的有点匪夷所思,具体到我自己,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强烈的受挫感,丫的文字写到这个份上,还让不让我们这些文艺青少年骗博客点击率了?
古往今来的写作者,其实都在做一件事:告诉我们常识有多重要。或者说,如果一部作品让你产生了共鸣,抑或对你产生了冲击,让你捧腹大笑潸然泪下,就是常识在作怪。李海鹏一直在“重申常识”,而常识这个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是需要点阅历和智慧才能讲出来的。王小波的杂文曾不遗余力地给我们阐述过常识,但和李海鹏比,我个人认为,稍稍缺了一点优雅和深度,当然,这可能和王小波当时写作所处的环境有关。韩寒也在向我们灌输常识,但和李海鹏比,差的就不仅仅是优雅和深度了,不客气地说,他的态度就有问题—就算只上到高中,也不能只学了反讽这一种修辞方法吧?
缄默无言,是我读完《佛祖在一号线》的第二感觉。这个国家,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坏,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麻木不仁才是一个群体失去竞争力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本书读起来稍嫌沉重,就像李海鹏所说:“当人们的周遭不乏正义的说教,却缺少秋水漫溢般浸透生活的实体正义,一个社会就决不会有什么教养可言。正义不能昭彰,恶行就会得到鼓励,一个国家就必然指鹿为马,正邪混淆,人民也就必然一边抱怨一边堕落。”是的,说这些毫无用处,甚至给人装逼之嫌,但我仍不免臆想,如果大家都懂得了这个常识,这个国家将会何等强劲,何等让我们自豪。
专栏这个东西,写的太深刻就不好玩了,但李海鹏的杀手锏是优雅。文字的优雅,思想的优雅,这一点是我等望尘莫及的。这应该和他的职业有关,看到一件事,能够冷冷地瞩目,不去挖苦,而是挖掘这件事背后的一些东西,如同我们看到一位姑娘就去猜测她的内裤是什么颜色并且猜中,需要阅历和经验,更需要一点勇气和智识。写到这里,我也就明白了豆瓣上这本书得分如此高的原因。
最后,借用李海鹏的一句话,凑一下字数:倘若我可以做到,我愿意这些专栏文字全部化为灰烬,换得这一句在你心里盘桓片刻:一个国家的常识不该是无可奈何的“无非如此”,而该是我们愿意用内心去深深认同的“理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