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塑料水杯中的毒素——双酚A
(2013-05-05 16:56:20)
标签:
股票 |
打羽毛球的球友都喜欢自带饮水,很多用特大号的塑料水杯,有时忘了或懒得带水,就购买场馆的运动饮料。
因为酒中塑化剂,早已谈塑色变,想到塑料水杯中也应该少不了塑化剂,平时还常用塑料水杯泡茶。
百度一下,塑料水杯果然有毒。
PC胶遇热释双酚A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
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
使用: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最好不要购买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
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它类:水壶、水杯、奶瓶
PC胶遇热释双酚A
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对付双酚A的清洁措施
PC中残留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因此,不应以PC水瓶盛热水,以免增加双酚A(万一有的话)释放的速度及浓度。如果你的水壶有编号为7,下列方法可降低风险:
●使用时勿加热。
●不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水壶。
●不让水壶在阳光下直射。
●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中自然烘干。因为双酚A会在第一次使用与长期使用时释出较多。
●如果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建议停止使用,因为塑料制品表面如果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
● 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健康小提议
你若仍担心塑料产品在高温下会带给人体伤害,那么建议最好别用它装高温液体,改用陶瓷、钢杯、玻璃杯、纸容器等其他材料的容器来盛装,这样不仅可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还能因减少使用石油化学产品,让环境更美好。
-----------------------------------------------------------------------------------------------------------------
双酚A,也称BPA,在工业上双酚A被用来合成聚碳酸酯(PC)和环氧树脂等材料。60年代以来就被用于制造塑料(奶)瓶、幼儿用的吸口杯、食品和饮料(奶粉)罐内侧涂层。BPA无处不在,从矿泉水瓶、医疗器械到及食品包装的内里,都有它的身影。每年,全世界生产2700万吨含有BPA的塑料。但BPA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威胁着胎儿和儿童的健康。癌症和新陈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也被认为与此有关。欧盟认为含双酚A奶瓶会诱发性早熟,从2011年3月2日起,禁止含生产化学物质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
儿童避免肥胖请远离“双酚A”
记者 许沁 通讯员 孙国根
晚报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颖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一年多,以尿中双酚A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本市259名8至15岁学龄儿童一项“环境致肥胖因子”研究显示,尿中“双酚A”浓度与儿童体重指数值呈正相关,即“双酚A”浓度愈高,其肥胖程度愈高。该结果表明:“双酚A”摄入量估计值与体重指数值之间存在相似结果,双酚A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近日,该领域前端期刊美国《环境卫生》杂志以《双酚A暴露与中国学龄儿童体重指数之间关系的横断面研究》为题发表了这一最新成果。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开展“双酚A”促进肥胖效应的研究。
双酚A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化学物质之一,工业上被用来合成聚碳酸酯(透明硬塑料)和环氧树脂等材料,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多被用于制造奶瓶、幼儿用吸口杯及食品和饮料(奶粉)罐内侧涂层。双酚A是世界公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提示:部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脂肪生成,可能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与1992年相比,10年间(1992—2002)我国7—17岁城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加了30.9%和39.7%,且儿童肥胖率显著高于青少年。全世界1.55亿超重肥胖儿童少年中,每13个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调查发现,本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较高,以某区为例,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从2005学年的15.85%增高到2010年的19.85%。超重肥胖儿童患慢性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如: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同龄人的3—4倍,且儿童时期肥胖有40%至80%会延续到成年期,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5.4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7倍。
双酚A暴露与饮食有很大关系,饮食受季节影响较大。以往医学界普遍以尿液中肌酐的含量来校正尿液中双酚A浓度水平,但周颖课题组研究显示:肌酐对体重指数值有影响,因尿肌酐与体重指数值呈正相关,会导致尿中双酚A浓度与体重指数值的关联减弱,甚至使两者的联系呈反向关联而导致校正结果不准确。为找到“环境致肥胖因子”的证据,周颖课题组成员应用“尿比重校正法”对259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结果发现,84.9%的受检者尿液中有双酚A成分。
我国学龄儿童双酚A详细暴露特征,目前缺乏相关数据证明,但有关成人研究结果显示:饮食摄入是人群双酚A暴露的主要因素。此外,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也是暴露途径。现今环境下,如何有效防范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双酚A暴露?周颖认为,双酚A主要通过饮食摄入,在体内代谢半衰期较短,一般24小时内即代谢殆尽,因此短期膳食干预即可有效减少人暴露于双酚A,即尽量避免过多饮食摄入,可有效防止双酚A的暴露。
目前,周颖课题组正在开展一项为期三年、样本量在1500例左右,覆盖上海、江苏和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跨域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区域和样本数量,以期获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