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挪威有着200年历史的国家剧院观看了一场易卜生的名剧《群鬼》。英文叫《GHOSTS》。挪文原名为《GENGANGERE》。
2个多小时的演出是挪文的。因此对于我来说,最有看头的是这个古典漂亮的欧洲剧院和剧场以及坐在里面的一种感受了。虽然关于这个剧之前已经读了很多英文和中文的资料。
最初看英文介绍时就感觉,这怎么这么象《雷雨》啊,也是少爷跟家里的女仆好了,结果得知那女仆是他爸爸的私生女,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后来又看了一些中文资料,才知,曹禹当时的《雷雨》创作确实是脱胎于易卜生的《群鬼》。基本上几个主要人物完全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只不过把故事的背景从欧洲搬到了中国,再添加进一些如鲁大海那样可以更加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人物。当然这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再创作。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雷雨》,却不太知道该剧的源头---易卜生的《群鬼》。事实上,曹禹很多剧作的创作都受了易卜生的很大影响。
易卜生的原作我没看过,但看了很多关于他和他的戏剧的介绍及评论。大概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作品的主要基调。有时觉得太深刻的人总是会感觉很痛苦的,于是必须要通过一些戏剧、绘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把它抒发出来。不过,我觉得更高一层次的深刻似乎是应该用一种幽默和简单的方式去表达的。那应该是一种更为超脱的深刻。
和"易卜生"合个影
剧场外的休息室,中场休息时可以在这里喝咖啡或红酒,然后走向和这间房间相连的阳台,在那里可以看见城市的星光点点。
演出中的片段。
表演结束,人们都很激动,站了起来,演员们共谢了四次幕。
楼梯处
两个人正在看天花板上的装饰
漂亮的水晶大吊灯
看戏的人多为中老年人,穿着比较正式。其实在看上半场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有些无聊。中间出去了一次,随即有工作人员走上来,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本来我是想自己去找的。这么一问,也就跟她说了说。我说我想进另一个剧场看一看,那也上演易卜生的剧,叫《the
Master
Builder》,这个剧的对白太多了,我觉得很BORING。她对此表示说很抱歉,说不可以,因为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表演开始5分钟后就不能进人了。而且那个剧场是一个很小的剧场,只有一个门,你进去后必须得要通过舞台。我于是只能在外面遛达了一会,发现剧院中的每个门外都有工作人员在把守着。
中场休息了,我突然想起可以在那个剧的中场休息时进入的。找到了那个剧场的门,似乎是锁着。又看见了一个工作人员。这回是我主动上去问的。我似乎还是不死心。他的回答是相同的。而且还来了句幽默,你想上舞台上去演个角色吗。那中场休息呢,回答是这个剧没有中场休息。最后,他还安慰了我一句,下半场会好看一些的。
只能坐了回去。不过,确实象那个工作人员所说的,下半场确实好看多了。肢体语言多了不少,台词也激烈了很多。戏剧中的人物冲突出现了,灯光和布景也都有所改变。我还能看着表演笑了起来,看来到最后是看进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