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生涯》学艺记

标签:
文化杂谈健康历史 |
《医疗生涯》
解散了镖局,以什么为生计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习武之人大都有一些伤科经验,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套疗伤整骨的独特经验。为自家的需要,也为了生计,就开起了医馆,专治跌打损伤,这就是江浙一带伤骨科的由来,从石蓝田到石筱山,完成了从武师到医师的转变。当时无锡前洲一带除石家外,还有一武术世家—“楚家”。
楚氏伤科的创始人为楚廷玉(1810——1893),时任镖头,擅长武功,为峨嵋山许仙洞人所传。后弃镖行医,也在上海、苏州一带开立医馆,专治跌打损伤,是为伤骨科,创立了铁板功、三指按摩法等,善接骨治伤。(图2:楚廷玉)
无锡市中医院的伤骨科起源于“刘氏骨伤疗法”,由无锡市玉祁(紧靠前洲)刘庄人刘济川先生创立。1897年,刘济川拜“楚氏骨伤”掌门楚秀峰为师习武行医,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骨伤诊疗技术。1915年前后,刘济川在苏州独立行医,创立“刘氏骨伤”科。
1922年,在无锡“高济春”药号内挂牌悬壶济世。以“三指按摩法、夹板固定法”闻名于无锡、苏州、常州一带。1943年,时年60岁的刘济川将“高济春”药号内的诊所传于其次子刘秉夫(“刘氏骨伤疗法”第二代传人)。1954年,刘秉夫率学生周时良等人加盟于无锡市中医医院的前身——“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医院”,并任伤科主任。目前伤科掌门人就是刘秉夫。
刚到伤科,对这个科还没有什么感觉,以前在学校里学的全是西医骨科,没有伤科这一门,但想来与骨科差不多。有了书本上的现代医学知识基础,又经过临床实习,想想对付一个小小的中医骨伤科是绰绰有余、不成问题的。但一到科室,才发现科里的情况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没有常见的石膏、注射器、手术刀、血压计、听诊器,全是手法、推拿、膏药。反而一下子就束手无策了,不知道怎么看病才好?这时,刘主任温和地对我说:“你先看三天,体会一下吧”。就这样,我在伤骨科留了下来,几天里,发现他们的治疗方法确实新奇有效,兴趣也就起来了。
三天后,早晨上班时刘主任就对我说,下班后到他办公室里去一趟。当时心里一阵激动,心想也许师傅要给我《伤科秘诀》、《武功要略》之类的宝典学习了。心里充满着想象,下班后就直奔刘主任的办公室。刘主任看到我去,也很高兴,说看到我很认真,要给我两件宝贝。我一听宝贝,心里一阵高兴,有门!连说谢谢!刘主任随手就从身旁拿出两件“宝贝”;一块钢板和一只沙袋。钢板大约有80公分长,15公分宽,正面全是一条条锯齿,跟锉刀一样,背面是平滑的。另一件是一只红布沙袋,大概20斤重。原来刘主任看我刚从学校里毕业出来,身体不够壮实(当时我身高178公分,体重70公斤)。维恐我体力不足,就要求我先练身体,再学医术。看到我眼睛里露出失望的样子,他就语重心长地说:“无论干什么,都需要先练好基本功,基础打得好,以后学起来也就顺利,伤科的基本功就是体质”。
这样我就开始了伤科的基本功训练,每天一上班先练基本功一小时左右,锻炼完后才能做其他工作,所以我每天需至少提早一个多小时上班。一到科室首先扫地、抹桌子、泡水(那时科里没有清洁工,卫生工作全是医生自己搞),然后就将钢板放在两张诊察床之间,正面向上,按照师傅所教,人蹲马步,双手放在钢板的锉刀面来回快速摩擦,来回的速度要求是可以听得到摩擦声。此项锻炼的目的是:使手指腹面皮肤变硬变粗,最好出现老茧,这样可以提高双手指的力量,以增加双手的按摩力。所以还不到上班时间,我就蹲在两张诊察床中间忙开了,诊室里也充满了“嚓、嚓、嚓”的手指与钢板的摩擦音。时间不长,手指面上的皮肤就变粗了,慢慢老茧也出来了。那块钢板的锉刀面,也就越来越亮,越来越光了。刘主任每次上班,总是要先看一下那块钢板,发现钢板越来越亮,尽管嘴上不说,但脸上的表情还是很满意的。多年以后,我一直在想,这块钢板是哪里来的呢?这种练功法又是哪一个门派的武功要诀呢?直到前几天才弄明白,原来这就是楚氏伤科的“铁板功”,也许出于峨嵋派许仙洞人吧。
三个月以后,自觉手上的力气大了不少,和科室里的其他年轻医生扳手腕已渐占上风,自以为力气已到家,可以看病了。看着科里的其他医生,举重若轻,那些看来很重的病人,抬着进来,经他们的手,一推、一拉、一扳,就能站起来,走着回家了,真是神奇。也想自己去尝试,心想现在自己力气大了,应该也不存问题。但自己一上手才知道看别人做与自己动手做,完全是两回事,伤科手法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不是重了就是轻了,总是不到位,有许多事不是光凭力气就搞得成功的。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位老师因腰痛来看病,我分外卖力用劲,希望一下就治好,但结果事与愿违,结果与愿望反而相反,老师回家后症状反而加重了。只得再来,找我师傅看病,我忐忑不安地站在他旁边,看他有什么妙招治疗。却见他并不用什么力气,只是轻轻一推,一拨,按摩几下,贴张膏药,就让病人回去了。这行吗?我心里疑问着?第二天我不放心,去一问,才知果然轻松多了,大有好转。这才领会到,有力气,不等于有技术,要学会看病,光有力气与书本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临床实践。
这时师傅看我力气练得还可以,就开始教技术了。那时的伤骨科,主要由《伤科》与《骨科》组成,两者并不分开。伤科主要是看跌打损伤、急性扭伤、慢性劳损,方法是手法按摩推拿加膏药。关键在于手法。手法有:点、按、推、拉、拨、扳、顺、摩、理等,看上去很平淡,但其实每一个手法都有各自的窍门,各人各异,差距很大。刘主任很善于总结经验,将这些手法结合起来,创建了“刘氏三指按摩法”,这起源于当初的“楚氏三指按摩法”。经刘氏两代人的研究,体会,实践,创建了“刘氏三指按摩法”。刘主任也不保守,我刚来就把这三指按摩法教给了我。刚学上去时,感到一点儿也不难,就三个手指,点点压压、拿拿推推的,只要有劲,不一会儿就学会了。学了就用,还真有用。但时间不久,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有的病人,一推就好,而有的病人需要拉呢?还有一些病人需要点压才行呢?更有一些病人,就是你使出浑身解数,还是不行呢?
记得有一天急诊送来一个病人,急性腰扭伤,搀扶入室,正好是我接诊,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推又拉,按摩点压,把平生所学的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了出来,累了一身大汗,但病人的症状却丝毫没有改善。只得找主任,主任来了以后,只见他令人将病人扶起坐好,双手在患者腰部摸了一会,一手指按住患者腰椎棘突,一手伸至患者肩部,双手交错,轻轻一扳,只听见轻微的“咯哒”一声,患者顿时酸痛全消,可以站起来了。再在腰上贴上一张自制的跌打损伤膏,回去休息二天就好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个病人是急性腰间盘突出,治疗的关键是找到突出的部位,利用巧劲,精准定位,轻轻一推,把突出部位推回去就可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原来我们身上的每一条“经”、每一根韧带、肌腱、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行走方向和固定部位,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家”。发生急性外伤后,这些肌腱、韧带从原先的部位脱出来,造成软组织错位。临床上就会产生疼痛、酸胀和功能障碍。治疗时,如果能知道这些肌腱、韧带的原先地方,只要轻轻一拨,顺着原先的路线一转,就能顺利地将脱位的肌腱、韧带复位,关节脱位也是一样。如不懂里面的窍门,一味强干,肌腱、韧带复不了位,错位在外,症状就会一直存在,有些还会产生后遗症,引起功能障碍。而慢性的如滑囊炎、肌腱劳损等,一般都有其劳损原因,治疗首先要确定部位,找出病因,再给与活血化瘀、通经顺脉治疗。治病不仅要有术,而且还需“道”,顺道而行,方能手到病除。
治疗可不分中西,也不要拘限于药物或手法,能治好就行。有时使用中医的活血化瘀药物与西医的非甾体类药物合用,往往效果翻倍,肯定比单用为好,但很难说清是以哪个药为主,可能两种药都有贡献吧。正如我们治疗高血压时,用了钙通道阻滞剂或转氨酶抑制剂,加上低盐治疗,患者血压降下来了,你能说是哪种方法的功劳大?大家都有功劳。
骨科主要是看骨折、关节脱位的,那时的中医骨科是不做外科手术的,复位全靠中医正骨手法。与西医讲究解剖复位不同,中医讲究的是功能复位。即有时候从X线片子上看,解剖复位并不理想,但以后功能恢复却不受影响。要复位首先要将骨折的两端拉开,再对位时,要尽量对准,关键是要防止周围的软组织嵌入到骨折断端中去,这会影响愈合。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力气是少不了的,但是按压点,力的大小、方向使用也非常关键。对骨折的X线片,不只是看到,而且要看懂,为复位时的手法、方向、角度,提供参考,才能成功。每看好一个病,就多了一份经验,但假如看好一个病,能总结出一个“道”来,以此类推,就更好了。
学习了这一方法,对我在工作上也大有帮助。几个月后正逢唐山大地震,我参加医疗队前去抗震救灾,到那里一看,骨折的病人到处都是,而抗震早期当地又缺乏医疗资源,无现成固定夹板。我就采用就地取材、应人塑形法、制作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医疗小夹板,救治了许多病人,取得了良好的医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医道之道
记得那时主任经常给我们做自我分析:“我这个人没有急智,所以不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只有靠扎实的基本功,稳扎稳打,功到自然成”。我这人反应比较慢,当时听了没有感到什么,只觉得主任是太谦虚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样明白地知道自己的特点,如此明确地表达出来,找出应对方法的,却并不多见,心里非常敬佩。但只是敬佩而已,多年以后才突然体会到,其实师傅是早就看透了我,这是用来点拨我的,我当时却浑然不知,真是后知后觉的可以。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尽管慢一点,但扎实,可为长久之计。像金庸小说中的段誉、虚竹,功夫得来全不非功夫(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方便是方便,但不巩固,所以经常要忘掉,使不出来。反倒像乔峰、郭靖等人,功夫是一步一步慢慢练出来的,基本功扎实,所以不需要临时抱佛脚,威力也大。正如造房子一样,地基打得越深越扎实,楼房也就越牢固。有一次路过莫斯科红场,发现正在铺地面,用的全是整块的花岗岩条石。条石长1米,横、宽都是30公分,但铺起来却是竖着铺的,在地面上只留有30公分见方的一块石块,石块深度却有1米。怪不得红场地面这么坚固,坦克可以在上面开而不留痕迹。
其实无急智、不会随机应变,这也是我的特点,干事只好踏踏实实打基础,一步一步慢慢来,练好基本功吧。所以当初师傅给了我两件宝贝,铁板和沙袋,都是用来打基础的。这种中医手法的基本功夫,全靠心得体会,很难言传,一旦学会,便终身难忘。记得多年以后,我也早就不干中医伤科许多年,一天突有一幼儿关节脱位,久治不复,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找我帮忙。我一看就知道,关节小头半脱位,一手轻轻固定脱位的关节,另一手轻轻将脱位的骨小头一转一拨,按滑出轨道将其再滑回去,手中微微感到“咯噔”一下,就知道关节已顺势归位了。患儿顿时感到活动如初,不痛,不肿,无任何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得益于当初扎实的基本功。
但治病还需因人而异,相同的病,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的病,不同的人,有时却用相同的方法与药物治疗。医道固然重要,但比医道更重要的是:还有人道。人道,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