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走出迷宫,爱迪生的发明源泉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睡眠的故事》读书笔记:
36、走出迷宫,爱迪生的发明源泉
作家斯坦贝克曾写道:“前一天的难题往往在一夜睡眠以后,在第二天早晨起来时就解决了”。一个人的梦,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或者一段睡眠,它往往是决定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尽管这些来自门捷列夫、勒韦以及许多其他夜间发明者的观点,由来已久,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获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
罗伯特.斯帝克戈德设计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研究,参与者在研究中探索一个电脑设计的迷宫。在开始的学习期间,他在迷宫内不同的地点随机安排参与者,通过尝试和犯错寻找他们自己走出迷宫的路。为了帮助他们学习,斯帝克戈德在迷宫里一些特别的部位放了一些标志物,如圣诞树、指示箭头作为定位。
在开始阶段,有100个参与者探索了这个迷宫。在头上安放了监护电极后,一半的参与者获得90分钟的睡眠,而另一半保持清醒或参与看电视等活动。在整个90分钟间期,斯帝克戈德间歇唤醒受试者询问他们是否做梦及梦的内容;或者询问那一组醒着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90分钟以后,又经1小时左右询问他们所有的梦境内容。然后每一个人都再次进入迷宫,再次测试,以观察他们的表现是否比第一次测试要好一点。
现在已毫不奇怪了,那些有过睡眠的参与者在迷宫中显示了超人的记忆能力。他们轻松地定位了那些导航的线索,找出他们周围的道路,比起那些不睡眠者更快地走出了迷宫。然而,新的不同在于梦境的不同。睡眠组中梦到与迷宫有关内容的,或与此有关内容经历者,比起那些仅仅睡着,但没有做梦或没有梦到与迷宫有关的经历者,在完成这一工作中显示出几乎10倍的领先。
在研究中,斯帝克戈德发现这些快速通过者的梦并不是清醒时经历的精确重演。例如,一个参与者的梦境是这样的:“我想着迷宫,有几分像是审视着迷宫,接着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旅行,我看到了一个蝙蝠洞,它们有点像是迷宫”。但在斯帝克戈德的现实迷宫中既没有蝙蝠,也没有其他人员或检查点。很清楚,这梦中的大脑不单单是一个摘要,或是在迷宫里发生事件的重现。而是,梦中将以前经历过的突出点提炼出来并加以演绎,然后在旧的以前取得的知识里放入新的体会,使之融合。
梦将我们最近的经历熟练地融合入过去的经历中,建造了一幅内容丰富的锦绣。“我们怎么联合应用最近学到的东西和过去的知识呢?在融合这些知识时,去发现新的线索呢?”不仅如此,“我们以前曾经有过的经验,对解决将来遇到新问题的用处。”与固定的记忆不同(那是与NREM睡眠有关的),REM睡眠,是梦的创造者,是带着我们学到的一个知识到我们的记忆库中去寻找它的应用途径。
但在公众前讨论这些最新发现时,有人会提出历史上的许多传奇故事,有些人睡眠极少,但仍创造力显著,来质疑这些新发现的正确性。在这些反驳中,一个经常遇见的名字就是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我们并不相信爱迪生是他自己那样宣称的是一个短睡眠者。我们所知的是,爱迪生是一个习惯性的白天瞌睡者。他懂得梦辉煌的创造性,并使用它作为一个工具,称之为“天才之沟”。
据说爱迪生经常坐在他办公桌一旁的扶手椅上,桌上方放一叠纸和一支笔。 接着将一个金属平底锅反过来小心地合在扶手椅右面下方的地毯上。什么意思啊?看下面就知道了,然后爱迪生在他的右手里拿上2-3个钢珠。全部准备好以后,爱迪生就坐到扶手椅上,右手搁在右扶手上,手中拿着那2-3个钢珠。爱迪生闭上眼睛,渐渐放松,睡眠悄悄来临。这时,他开始做梦,肌张力开始放松,终于,他的手抓不住那些球了。球自然掉落在下面的金属平底锅上,清脆的金属声将他唤醒。他就立即起来,努力回忆他刚才的梦境(不可否认,爱迪生是一个爱做梦的人),记录下他刚才在进入睡眠后的梦境,寻找做梦时涌入他大脑的创新思路。天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
由此看来,爱迪生也真不容易啊!天才出于勤奋,一点都不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