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上剔除了吉芬商品的存在后,还得对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化的现象作出解释才算完满。我们打算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一是在主流经济学的现有逻辑下来说明,二是在突破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来说明。
一、在主流经济学逻辑下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化的解释
实际上,在前面我们对影响消费者消费状态的因素作出了分析之后,该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很清楚,简单地说,就是影响消费状态因素的变化改变了消费者的偏好,偏好的变化按照主流经济学一般认可的逻辑处理方法是,在Q——P坐标系中表现为需求曲线D的左右移动。偏好加强,D曲线右移,价格提高,需求量也上升;偏好削弱,D曲线左移,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价格和需求量表现为同向变化的表象(见图9—4),当然这也仅仅只是表象,真正在背后起作用的原因是偏好的变化,是偏好的变化使价格和需求量表现为同向变化的现象,而不是价格的变化直接导致需求量随其同向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说价格变化引起实际收入变化并最终使需求量随价格同向变化,这似乎也没有错,但我们也必须同时明白,我们已经突破了偏好的传递性或一致性公理,并威胁凸性公理的存在。如果我们要遵循这些公理及其整个的公理化体系,那我们就得用偏好的变化来解释,具体解释请参见前面第八章的分析。
http://s4/middle/556a4748ha17f0a68f993&690 价格和需求量同向变化的解释" TITLE="第七节 价格和需求量同向变化的解释" />
图9——4
价格与需求量的同向变化
二、突破主流经济学逻辑的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化的解释
凡伯伦效应也好,消费心理的变化也好,总之,这些效应和变化都是由价格的变化所引起,是因为价格的变化才引起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价格的变化是首位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没有价格的变化,也就不会引发凡伯伦效应的产生和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一定要刻划价格的变化这一首要原因与所谓的吉芬商品之间的关系,而不管价格变化对其它因素(如偏好)进而对需求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只要都是价格变化变化引发的,不管是价格变化直接引发需求量的变化,还是价格变化间接引发需求量的变化,总之都是价格变化引发的,那么,对吉芬商品来说,其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在总体上当然呈正相关的关系,在Q——P坐标系中,需求曲线当然是向右上方倾斜。我们的如此说法,当然是突破了主流经济学的偏好传递性公理和严格凸性偏好公理。这些公理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我们都不用去考虑,我们要考虑的就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就是负相关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关系就是正相关的关系,不再去想什么别的问题或限制性条件,那么,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自然就不是需要我们再讨论的问题了。
如果联系我们上述关于价格引起偏好变化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直接说,既然边际效用递减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那么,在价格不断提高,进而偏好不断加强,边际效用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曲线自然也是可以向右上方倾斜的。不过,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与向上倾斜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相同。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条件下,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才有价格下降才能导致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在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条件下,却是因为价格的上升才导致边际效用的递增,进而才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说到底,就是在需求曲线存在两种情形的条件下,价格与需求量的因果关系恰好相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