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章  第二节   新古典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简要评述

(2011-04-01 15:46:27)
标签:

杨小凯

剑桥

生产函数

边际分析法

对象

分类: 新微观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内部,对边际主义的批判与攻击,应该说在消费者理论中还是比较少的,而对厂商行为理论的批判则要多得多。甚至可以说,对边际主义的批判与攻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理论上。因此,关于这一理论的错误与不足之处,除了在我们的逻辑框架下有重大缺陷或错误,即使在新古典的框架下同样也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当然,厂商理论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下其缺陷的严重程度要比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大得多。以下我们分别概述之。

    一、新古典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在我们逻辑框架下的缺陷

    就我们的研究逻辑来说,新古典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在我们逻辑框架下的缺陷,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二章所说,首先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没有对厂商如何选择或确立自己的行为对象作任何研究。本来,就厂商对自己的行为对象的选择或确定而言,厂商对行为对象的选择比消费者要复杂[1],这表现在,一方面,厂商首先要选择或确定生产什么,即生产对象的确定,这种对象的确定既可以是市场上已经生产和存在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市场上还没有的产品;另一方面,在厂商生产对象确立好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用什么来生产,或者用什么投入来生产,即投入的对象的是什么,也可以说用什么手段来生产。简单地说,就是投入的对象和产出的对象是什么,这是生产活动之前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而且,这两者的确定同时要服从厂商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目的。只有在这两个对象确定好以后,我们在逻辑上才可以继续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的确定和产品产出数量的确定,而且,这两个数量的确定又是相互联系的。对生产活动的分析虽然在逻辑上可以按照上述所言顺序进行,但在实际决策中,正如我们在前面第四章分析消费者消费决策一样,就是消费者行为对象的确定必须连同对象的数量和消费支出预算额的确定同时进行,厂商对投入对象、产出对象的决策自然也必须连同这两种对象的数量、投资额的决策同时进行(具体如何确定请参看本章下面及随后各章的相关内容)。可是,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仅仅只有投入对象的数量如何确定的研究,对投入对象本身以及投资额如何确定未作任何研究,只能说新古典经济学是对它们作了已知的假定。这自然是不现实的,是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遗漏。而且,没有对生产活动对象如何确定的研究,单纯的数量研究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指出的,是不可能真正保证厂商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当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

    其次,在投入与产出对象都没有确定的条件下,厂商是不可能真正有有关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的。如果有,那也只是潜在的、可供厂商选择的无数个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只有当厂商按效率最大化原则确定了投入与产出对象之后,厂商才能从上述无数个生产函数中确定出与自己投入——产出对象相对应的生产函数来。因此,主流经济学中预先存在的生产函数只是基于主流经济学的对象假定已知而预先存在的,在我们的逻辑中是不可能预先存在的。

    再次,在厂商行为对象确定的条件下基于等边际原理或边际分析法而运用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如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以及由采用这些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下因不需要采用而变成无用的工具,或者一些结论不再成立了。具体分析也请参看本章随后的内容及后面各章相关内容。

    二、新古典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在新古典逻辑框架下的缺陷

    关于厂商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在新古典框架下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逻辑上应呈对偶性关系的长期生产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在新古典理论中至今仍没有达成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解释规模收益递减或规模不经济的真正原因。二是关于资本性质的认识问题。两个剑桥的“资本之争”深刻地说明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资本问题上的严重性,在此我们不对这一争论本身的内容加以评价[3]。我们要说的是由两个剑桥“资本之争”中的资本同质性问题而想到的生产要素的分类问题。下面我们将用专门一节的内容讨论此问题。

 


 

[1]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只需要考虑买什么,不象厂商既要考虑买什么,又要考虑卖什么。厂商卖什么也就是生产什么的问题,涉及生产对象的决定问题,不过,正如我们在本章第一节所说,暂时我们不讨论生产对象的决定问题。

[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到科斯关于企业内生产还是企业外生产的选择问题以及杨小凯关于分工模式的选择问题,只要这些选择涉及到资源的投向或投入问题,并且这些资源的投向不是没有被主观人为原因加以限制,而是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式或模式,那么,这些问题必须连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问题一起作为资源的投向问题一同被决策,并且统一服从于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目的。我们在此的说明实际上已经暗含科斯关于采用边际分析法确定企业的边界的理论是错误的结论和杨小凯在边际分析法基础上采用总量对比分析确定分工模式选择的缺陷,具体请参看第十六章的相关内容,但在本书中,我们不考虑涉及科斯、杨小凯观点的资源投向问题的决策。

[3]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二战后的西方经济学学术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