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这本书听说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看,只是依稀记得这是一系列狼性书的开篇之作。最近一个朋友刚好买了本,看完后极力推荐给我看。对当代小说家我是没有多少信心的,除了极个别的比如阿来,路遥以外。所以虽然朋友极力推荐,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把它当作个消遣吧。
   
开始看以后感觉还不错,作者主要描述的自己在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的经历。对于异域风土人情我一贯比较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只有发现不同地方,不同风俗,不同种族的人的共性,才能发现哪些特性是人的本性。有了兴趣就看得很快了,慢慢发现书的主角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已经不是以写人为主了,而变成了主要是写狼。作者在对狼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狼这个令我们深恶痛绝的动物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优点。狼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人的想像。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都无不说明狼这种动物绝对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狼的品性也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狼和狗是同种同源,但是狗被驯化了很多年了,而狼从来就没有被驯服过。作者掏狼窝掏了一个狼的幼崽,从吃奶开始养大的,最后还是驯化不了。熊可牵,虎可牵,狮可牵,大象也可牵。蒙古草原狼,不可牵。在小狼半岁的时候,由于牧民要搬到新草场去。由于担心小狼伤人,小狼的狼牙早已被弄断了,失去了野外生活的能力。所以当时放了小狼,对于小狼来说也是死路一条。所以作者只好把小狼的锁链捆在牛车后面,让牛车拖着小狼走。但是小狼宁可被勒死,也不肯被搬家的牛车牵上路。狼的这种宁死不屈的品格估计在人类里面也是难能可贵的吧。
   
读着几十个狼故事,狼的智慧,高贵,不屈,团队精神等等优秀的品质都跃然纸上。难怪很多企业家把狼性和管理结合起来,原来我们人类很多东西还不如狼,还要向狼学习呢。以后的所有以狼性为核心的书比如狼性管理,狼道,狼性生活只怕都是由此而来的吧。
   
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悲剧,狼被现代化的武器逐出了草原,草原的生态平衡完全被打破,各种草食动物疯狂繁衍,草原慢慢的沙化。沙尘暴穿过茫茫的草原,赶上作者返城的步伐,肆虐到了我们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这又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成为本书故事的结尾。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完全能够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故事精彩,情节引人入胜,发展出人意料,结局悲凉。但是这还不足以让郑渊洁评论为中国有希望摘取诺贝尔奖的作品,更不足以让有些网友评论为和四书五经并列的作品了。更精彩的还在最后一篇。
   
小说的最后一篇实际上没有故事了,基本就是作者和他的好朋友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把中国历史上的马背民族和草原狼放在一起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大多数是南方民族输给北方民族,作者认为就是因为北方民族的个性里面狼性更多些。而这些狼性也是因为北方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所磨炼出来的。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是北方民族替代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后又慢慢被汉人所同化,然后又被新的北方民族所替代的过程。中国的朝代最兴盛的时候一般都是具有狼性的北方民族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纯粹的北方民族如果没有融合汉人的农耕文化,就只能靠强取豪夺进行发展,导致不能够长久。北方民族完全被汉人文化融合就会失去原有的狼性,而会被新的狼性民族所替代。小说最后一篇整个的章节都是在思索中国的历史,认为狼性和羊性的完美结合才会创造出最强盛的中国和最灿烂的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也符合道家的刚柔相济的说法。对于狼这种蒙古人的图腾,作者有无限的敬意。作者深入地研究了为什么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以狼为图腾而不是别的动物。甚至认为中国汉族的龙图腾都是从狼图腾演化而来的。因为汉族在远古的蛮荒年代,生活环境也非常艰苦。不排除当时的汉族也是以狼作为图腾的。本书的书名也由此而来。
   
这本书不仅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狼及狼性的认识,更深刻地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历史。狼性化管理,狼性生活等等都是在我们对狼性有了深刻认识后的社会化应用。我们对历史进行反思是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强盛。特别推荐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年青人读读这本《狼图腾》,也许对你人生道路的思索有所启迪。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候说自己用半条命写就本书,写完以后没有轻松的感觉,而是特别沉重,那么美丽的草原、那么可爱的小狼……
。当然也只有用生命铸造的作品才能深深地震撼人心。
姜戎(笔名)简介
58岁。北京人。北京某大学研究人员。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