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游医”
■张
瑞
游医,一个听起来的确让人极其恐怖与厌恶的的词语。然,一位温州老太太,以及她极具高知背景的子女们,却对一名“游医”感恩戴德,似乎又让人有所不解。
昨天,这位家住龙湾区蒲州街道年近八旬的黄老太太,要专门去酬谢江苏省沭阳县刘集镇南丁庄的一位同样年近八旬、名叫丁乙的老人。
黄老太太患了甲状腺眼病已经好多年了,眼睛肿痛并外翻、流泪,大小如鸡蛋。她家一点都不缺钱,可她不停地求医,吃了很多种药,却始终效果不大,反而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产生了很多并发症。后来,她的子女从一名在温州打工的苏北农民口中获悉了丁乙能治这种病的消息。就这样,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黄老太太在丁乙的精心诊治下,居然康复如初。
温州客人的“千恩万谢”,让丁乙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除了周边的乡里乡亲,那些有知识、有地位或者有钱的患者,以及“公家”的部门,似乎不大正眼瞧过他的“医术”,更不会相信他能治好什么病。但事实上,经他治疗的甲亢等疾病的患者已不计其数。
按照现下的定义,没有执业资格的从医者统称为游医。即便有执业资格,因为没有正规医疗单位作衬的从医者,也被归入了事实上的游医行列。因为有太多的医疗事故,是出自游医之手,媒体上出现的游医,基本上都是坑蒙拐骗的形象。
但是,在当前卫生医疗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游医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这也就是游医之所以屡禁不绝的症结所在。因为习惯了游医“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有关部门似乎对所有的游医基本上是“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是,如果说这个活动于地下、活跃于民间的庞大群体对社会只有坏处、没有一丝益处的话,那么,这至少是不科学、不冷静、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武断和误解,让我们忽略了任何群体都有良莠之分的事实;忽略了李时珍、华佗等都曾经是“游医”的先辈;忽略了民间医学的积累对中医的贡献;忽略了许多民间偏方、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借鉴到现代医学的临床诊疗中。
所以,我们能否正视这一群体,并对这一群体进行甄别。一方面,对于那些靠坑蒙拐骗牟利的游医进行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有独到之处且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所谓“游医”进行引导、帮助,或许,他们的些许经验,对完善现代医学、治疗疑难杂症、维护群众健康真的有所裨益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