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坛周报马德兴抨击同事鼓掌
(附:体坛周报周文渊,请你别做祥林嫂)
 
 
        
昨天,国内多家媒体都刊登了体坛周报副主编马德兴抨击同事写假新闻的消息。一般来说,媒体之间因为意见分歧而互相抨击的现象比较常见。但同一家媒体的同事之间,公开进行这样的批评,并不多见。由此可以看出,马先生对新闻造假现象的深恶痛绝。
        
作为同行,按理说,应该避讳互相评点。但马先生对同事尚能如此,我也就没有理由不说出我和马先生较为相同的感觉——我不认为这是体坛周报一家的事情,因为当前文体类新闻的造假现象,的确泛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让马德兴感到愤怒的,是他的同事张某的一篇关于中国足协以25万美金聘请克劳琛为女足技术顾问的报道。马德兴说:乍一看,这个“新闻”在现在的淡季绝对有爆炸性。可仔细想想,这假也造得太离谱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体类的新闻,似乎已经无禁区了,这方面的假新闻满天飞,正越来越趋向为一种正常现象。无疑,这是一种误区,更是一种悲哀。其实,文体类新闻因为涉及的大多是公众人物,受众更希望尽可能地了解到真实的事件和准确的讯息,而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地制造卖点甚至编造新闻,其最终损害的往往是自己。这方面,有着活生生的事例可供前车之鉴:南方某体育报纸经常制造噱头,却惘顾新闻的客观准确,逐步脱离读者,堕落为一张自娱自乐又比较自恋的边缘化报纸,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类似这样的短视行为,严重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最终给公众留下了“文体新闻假大空”的印象。而体坛周报原本素以客观准确见长,现今倘步人后尘,无异于慢性自杀,马德兴先生焉能不急?
      
值得欣慰的是,在一片乌烟瘴气之中,许多媒体人仍然保持着一种清醒和一份良知。比如马德兴先生。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没有人会怀疑马先生这种“自揭家丑”行为是对同事的不恭,是对自己所供职单位的不敬。相反,我们有理由为他的这种率真而鼓掌!
——(以上见9月27日现代快报时评版“张瑞说新闻”专栏)
   
去年,本人曾经发过一个关于体坛周报周文渊的帖子,后发现周文渊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优良文风”,故重贴此文(有删节)——
 
体坛周报周文渊,别做祥林嫂
 
    
如果问我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体坛周报》。
如果问我最不喜欢看的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体坛周报》评论员周文渊的文章。
   
正是因为对《体坛周报》的喜爱,所以才希望周文渊的屡屡败笔之作能尽量地少出现或者不出现。要么就是请周先生能及时充电,调整改变一下自己。
众所周知,《体坛周报》之所以能成为体育门户纸媒,与其一直以来的信息量大、公信力强、新闻比较及时客观准确有关。尤其是客观准确。很多人把《体坛周报》称为体坛新华社(当然,有人可能认为新华社消息也存在不准确现象,但要看总体),就是这个道理。
   
反观周文渊的评论文章,与《体坛周报》的风格却背道而驰。虽说评论文章不需要像消息一样客观准确,可以夹带个人情绪,但如果越来越多地存在恶意攻击、无端臆测、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无病呻吟、自说自圆等现象,就是该值得周文渊注意和反思了,是不是其已经走入一个误区、思维定势或者说江狼才尽了,再或者说已经成了一个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老愤青了。
   
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足球界现在是一片混乱,这个不济、那个也不行。但我们似乎不需要周文渊先生整天翻来覆去地念叨个不停。周先生给人的感觉是,逢中国足球必批、必反。先看看周文渊许多评论文章的大概模式:先就刚刚发生的有关中国足球的某条新闻复述一下,然后讥讽一下,有时还不忘记顺带提一下这是他先前早已预料之中的,表扬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接下来再老生常谈地回顾一下过去中国足球或中国足协的失败、以及假、空、黑、赌、毒、裸奔等等丑恶现象,然后再就中国足球现在和将来的迷茫包括中国足协的一切为了出线、毫赌08奥运的谬误数落一下,最后再冷嘲热讽一下,然后,一篇文章就完了。
   
周文渊不仅自己常常自相矛盾,他的文章观点还经常与《体坛周报》其他记者的文章观点矛盾。该报记者曾有文章指出骂街的人太多也是导致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而周文渊却是一个骂街者的急先锋。
   
此外,周先生经常想当然地对某些情况进行臆测、假设,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假设去嘲讽和批评。那么,倘若我现在假设周文渊先生为人很风流,玩弄女子不计其数,然后我义正词严地批评周先生:“你怎么能这样呢?你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怎能如此下作、如此道德败坏呢?”周文渊会接受这样的假设、这样的批评吗?
   
点开体坛网的周文渊专栏,周先生的照片看上去英气十足,与文章中酸味十足的形象相去甚远。再看关于他的介绍:“作为目前国内最知名也最有影响力的球评家之一,周文渊的文章以言辞直率、文笔犀利,既富有批判精神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著称……周文渊本人则自诩为中国足球的一位冷静的观察家和理性的批评者。”应该说我基本同意这个介绍中对周文渊的评价,但我不大苟同周先生关于自诩为是“中国足球的一位冷静的观察家和理性的批评者”的自我评价。因为我觉得好多文章都难以看到周先生所谓的“冷静和理性”。我的许多同行也如此认为。
   
周先生能成为《体坛周报》的编委兼首席评论员,应该有其过人之处。我没有一点否认周先生功绩的意思,应该说他还是有不少文章是很精彩的。只是,目前周文渊先生的许多评论实在有负“言辞直率、文笔犀利”、“既富有批判精神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著称”的盛名。这种趋势,我认为有必要提醒周先生。
   
老实说,我是一名伪球迷,也就是只关心中国足球而基本不屑于国外豪门足球的那种。因为我希望看一种有倾向性的比赛,而不是热衷于欣赏国外的高深的足球技术。感谢体坛周报,有关中国足球的报道还是每期都占了相当的比重。那么,周文渊先生的评论也大多以中国足球为主。我无意于为中国足球或者中国足协辩护什么,而且我也认为应该动用舆论压力促使中国足球朝正确的道路发展。但是我担心以周文渊先生“正也批、反也批、横也批、竖也批”且批得不知所云、主观臆断、极尽嘲讽之能事的方式,反而失去了舆论监督的功用,会让有关当事者怀疑周先生的动机,认为既然怎么做你都说不行,又没提出该怎么样才行,最终干脆不予理会,那才是周先生的悲哀。而且,不容置疑的是,周先生的某些文章的确起到了于是无补并推波助澜、误导受众的作用。
   
总体上说,就是希望周先生的评论文章能有点东西,有点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老是像祥林嫂一样叨来叨去就那么几句、就那么几下子。相反,我和许多同行倒是认为,周文渊先生应该向经常在《体坛周报》上刊发评论的董路先生借鉴一二,或者向竞争对手李承鹏借鉴三四。(
张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