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稻飞虱铺天盖地突袭南京
图片说明:南京城内,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稻飞虱
翁叶俊/摄
图片说明:用手随意一抓,就是大把大把的稻飞虱。
翁叶俊/摄
“张瑞说新闻”专栏——
稻飞虱之灾警示南京
俨然是一场灾难。这些天,南京市民陷入了一场对虫子的恐慌之中。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阵势,许多人从未见过。
昨天,姚小姐向公司请假了。一个小小的虫子,让她无法正常上班。前天晚上,她在骑电动车时,一种名叫稻飞虱的虫子飞进了她的鼻孔,她一吸气,坏了,稻飞虱居然钻进鼻子里不出来了。当时在大街上,爱面子的她也不好意思去抠鼻孔,好不容易捱到家里,她对着镜子是左挖右抠,害得她喷嚏一个接着一个,稻飞虱就是赖着不出来。姚小姐难受得不行了,气得直流泪。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稻飞虱突袭南京。一到晚上,漫天飞舞的虫子让许多市民苦不堪言。像姚小姐一样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至于飞进人的眼里、衣领里的就更多了。有的甚至因此引发交通事故。
看来,南京城太美了,居然把这些靠农田水稻为生的稻飞虱都吸引过来了,它们成群结队地竞相涌来,乍到城市,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显然让它们兴奋不已,和着城市的节奏彻夜翩翩起舞,大跳露天“的士高”。城市生活让它们有滋有味、流连忘返,这个城市的主人却被害苦了,灯也不敢开,门窗要紧闭,夜晚出门兜风纳凉都成为一种奢望。当然,热衷于在露天灯光下跳“小拉”舞的中老年人,也望虫兴叹。令南京市民惊讶的是,数以亿计的稻飞虱“入侵”城市,城市的生态系统居然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群虫肆虐而束手无策。人们不禁担心起来:假如下次来袭的不是稻飞虱,而是具有毁灭性或致命性的害虫、物种等,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考验,城市方才凸显其脆弱的一面。对此,城市预警系统的建立以及防范之举、对应之策,都应该提前成为我们的课题了。(张瑞)
附现场报道——
南京:恐怖虫灾
前天晚上,南京城区遭了虫灾。铺天盖地的神秘小虫子席卷南京各个角落,次日清晨,这些虫子横尸遍野。
“这便是稻飞虱!”江苏省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王长军研究员告诉记者,此次稻飞虱密度是20年来最大的。沿海地区台风作怪、南京反常高温是造成稻飞虱飞虫爆发的直接原因。虫子死亡是因为跟灯光“搏斗”了一夜精疲力尽的自然死亡,但是如果湿度依旧大,近两天晚上,小虫子仍会大量出现。根据省气象台的预报,南京近期仍然多闷热天气。
市民惊叫:太可怕了
夜色渐暗,从前天晚上7点半开始,虫子便毫无征兆地猖獗起来,南京从城北到城南,从河西到鼓楼,许多地方密密麻麻都是这种虫子,不少骑自行车、摩托车的市民不时停下来收拾衣服上的虫子,如果骑得速度快,脸部还会被“横冲直撞”的虫子打得生疼。灯光下面,这些虫子狂舞的身影更是让人看着头皮发麻。
“一拉开门就吓了一跳,卫生间地上到处都是小飞虫的尸体!”说到昨天清晨起床时看到的情景,市民黄女士心有余悸,白色的瓷砖上灰色的小虫特别明显,地上几乎是铺满了一层。“就这边窗户没关,估计看着有光亮,就全飞进来了,但是怎么会这么多,太可怕了。”
市民李先生家住在长江之家小区,自从前天开始小区出现了大量虫子。长江之家有不少绿化带,成千上万只小虫就藏在这绿草之间。
“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牵着我的小狗到小区里散步,小狗一下子钻到了草地上撒欢,等小狗出来时,白毛变黑毛了!”李先生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小狗的毛上都粘满了虫子。路灯下面无数的虫迎着灯光飞舞,仿佛一张大网。只要人一靠近花坛,腿上身上就会爬满小飞虫,奇痒无比。
专家告诉记者,准确说,小虫子是褐飞虱,属稻飞虱的一种,这种小虫子在农田比较常见,主要聚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使被害处变褐坏死,养分和水分散失,引起叶片发黄,生长低矮,严重时枯杆倒伏,严重影响产量。褐飞虱最喜欢的环境就是温度25-30℃,湿度70%-90%左右,因此每年5-10月,都能寻觅到此虫踪影。这种虫子在稻田里有吃有喝,可以活一个月左右,而如果飞到城市里,不吃不喝一个晚上就死亡了,所以早上能看到一堆一堆的死虫。
南京虫子密度20年最大
近一周来,南京天气又闷又热,在城郊结合部,大量的虫子已经开始肆虐乱舞了。据江苏省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王长军观察,晚上7点在灯光下,这种虫子密度达到了1600只/立方米。翻阅资料发现,南京这种高密度的虫灾现象数十年未见。
前天夜晚,市农林局11个监测点都发现大量稻飞虱,其中最多的数浦口区监测点,在该监测点用以吸引害虫的强光灯周围,一夜聚集大团稻飞虱,通过称体重,测算出有11万多只。去年江苏许多地区也曾发生稻飞虱虫灾,当时监测点最多的一夜仅1.4万只。
虫子乘台风而来
往年夏秋季,南京也高温高湿,为何今年如此大面积爆发虫灾呢?王长军研究员告诉记者,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一般每年5-7月会“坐”台风来南京,其移动路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从广东广西进入湖北、安徽,继而进入江苏,另外一个就是福建地区迁飞而来。而今年台风登陆尤其多。据统计,今年强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登陆了6次,其频率明显超过了往年,在频繁的强烈气流的带动下,大量虫子就千里迢迢千里随风而来。研究表明,有的虫子可以不吃不喝最长可以活36个小时,而最高可以随风飞至千米左右,如此超强的生存能力更是助长了虫子的嚣张气焰。从历史来看,江苏出现的稻飞虱一般不超过6代,现在的虫已经是迁飞的“第四代”了。
仅仅台风多,虫子还不可能如此之多,但恰恰又碰上了南京罕见的反常天气。根据省气象台的统计,今年8月份,特别是8月下旬,南京的平均气温比往年偏高了2-3℃,出现了处暑比大暑热的情景。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南京,高温的同时还伴有高湿,南京前天晚上8点的湿度达到了80%,这就给稻飞虱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舒服的环境。王长军告诉记者,通过他的观察,今年虫子出现了类似“四世同堂”的奇特情景。打一个通俗比方,就是重孙子都在生儿子了,但是第一代的“老祖宗”还精力旺盛,仍在生儿子,这样就导致稻飞虱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往年。
面对虫灾,城市束手无策
由于稻飞虱具有趋光性,大量的稻飞虱向着光源飞到城市中央,“骚扰”市民。令南京市民惊讶的是,数以亿计的虫子“入侵”城市,城市的生态系统居然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王长军告诉记者,除了趋光性,这种个虫还特别喜欢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区,城市空气当然不如郊区新鲜,因此也成了虫子扎堆的新去处。
稻飞虱抗药性增强
稻飞虱吸附在稻杆上,像蚊子一样,通过针刺来汲取水稻养份,使稻穗营养不足而倒伏。南京市植保专家说,历史上稻飞虱虫灾都是隔好几年才发生一次,最近几年却频频发生,其原因一是现在普遍用机插秧取代手插秧,品种多为粳稻,生育期延长,品质好,对稻飞虱自然吸引力更强;二是水稻主产区普遍使用吡虫啉农药,连用多年后,稻飞虱形成高度的抗药性。
今年吃不到好大米了
张开龙介绍,根据8月23日农业部下发的病虫警报,今年我国稻飞虱危害范围较大,长江以南稻区大部分受到影响,水稻成熟较早的湖北、安徽已造成较严重危害。江苏地区从8月26日起监测到的稻飞虱明显增多。它对南京170万亩稻田及江苏全省稻田危害究竟有多大,这一要取决于下一阶段虫害轻重程度,二要看稻田用药的种类和多少。这几天,南京全市各监测点改变过去一周一报惯例,实行每天一报。农林部门已准备好充足的农药,落实杀虫措施。但总体来看,今年的好大米吃不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