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的“丑”,该揭还得揭
8月11日,我在现代快报“张瑞说新闻”专栏里刊发了关于苏北农村还有没有“虱子”的评论,引起较大争议。很多读者表示了质疑,对此,我在8月14日的“张瑞说新闻”里进行了回应……
8月11日现代快报“张瑞说新闻”专栏——
头上的虱子怎么抓?
有一件事情,我是扭扭捏捏、摇摇晃晃、羞羞答答地就是不好意思说。到底说不说呢?
还是说了吧,说了列位可不要觉着寒碜啊哈!那就是,俺小时候头上长过虱子。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虱子啥模样、是个啥玩意,恐怕一无所知,八成还有小孩认为虱子就是狮子它姥姥呢!小孩这样,大人呢?大人可能都以为,在美好生活的今天,虱子估计应该成为国宝级的珍稀动物了吧!那是你没到农村走走看看,特别是苏北一些地区,小孩子往那儿一站,没准就有个肥胖的小家伙悄悄走出“丛林”,爬到脑袋上兜个风、散个步啥的。
有人问了,为啥不抓住它呀?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这玩意,一夜之间,就能让小孩“白了少年头”,看到有些农村孩子头发上缀满了跟珍珠玛瑙一样的东东,那就是虱子即将出世的儿子,卵。它们从不讲计划生育,只要你沾上了,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所以,坏了,终于出事了。前天,河北沧州某个学校有一帮孩子头上虱子太多了,老是弄不死、弄不尽,他们的老师灵机一动,给他们的头上洒上了灭虫剂,为了增加威力,还用塑料袋将孩子的头罩住。结果呢,一帮孩子全中毒了,送医院抢救去了。
要说用这种方法灭虱子的,在苏北农村也不少。真让人担心啊,为了避免悲剧再度发生,该有人替他们想想办法了。比如乡村干部,你整天向农民收这个钱、那个费的那么积极,最好也顺带宣传一下怎么抓虱子、怎么才能不生虱子,行不?
8月14日现代快报“张瑞说新闻”专栏——
虱子损坏了苏北形象?
前两天,我曾经讲过,河北沧州一所杂技学校,因为学生头上长了虱子,老师用灭虫剂喷洒到学生头上灭虱子,结果却导致多名学生中毒。在讲述这件事情的同时,我顺带提到苏北一些地区也有孩子身上生虱子的情况。不少读者都很赞同我的观点,也有不少读者认为,我这是在揭苏北的“家丑”!
其中,有些读者朋友通过电话、信件、博客留言等告诉我,他们一直都很喜欢看快报的“张瑞说新闻”,因为“说新闻”对事往往一针见血,评论方式比较独特。可是关于虱子的那篇评述,他们不太赞同。因为这样会给人以“苏北很穷”的印象,损坏了苏北的形象,不利于苏北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有的读者根本就不相信虱子的存在,并问我:“你去苏北农村看过吗?你是坐在办公室想象的吧!”
“张瑞说新闻”受到读者如此厚爱和关注,让我深感荣幸。而关于“灭虱子”的那则评述,我认为各位朋友的意见都很有道理。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苏北农村我不仅去看过,而且经常去看,因为我的老家就在苏北的一个偏僻小村,故我对苏北充满了感情。应该说,这些年苏北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哪还有虱子的容身之地?可是,生虱子的现象虽然很少了,但却不能说虱子已经彻底绝迹了。今年春节我回老家的时候,居然发现很多孩子的头发上都有“虮子(指虱子在人的头发上产的卵)”。细扒扒就可以捉到虱子。另外,特别是冬天,在某些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当中,找到虱子更非难事。
身上生虱子的孩子,相比之下,家庭一般还比较贫困。正因为有一定贫困人口的存在,所以苏北一些地区的“脱贫”、“扶贫”工作均成为当地政府一项主要工作。故,在和一位读者通电话时,我告诉他:每个地方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以贫困为耻,忽略问题的存在。少数孩子身上有虱子,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更不致于损坏了苏北形象,或者不利于招商引资。某些地方的官员们整天为自己脸上贴金,当地的少数媒体也整天像吹鼓手一样大作特作所谓的“正面宣传”,不但没有提升该地区的形象,反而让前来投资的客商疑惑不已,认为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听了这番话,那位读者不禁由衷地说:是的,的确是这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