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黑龙滩——不能忘却的过往(一)
(2018-05-13 12:54:07)
标签:
仁寿黑龙滩修建过程东干渠 |
仁寿黑龙滩——不能忘却的过往
湖波浩渺,峰峦叠翠;岛屿棋布,绿树成林。这里有碧波万顷、水天一色之景致;有渔舟帆影、禽鸟盘旋之画面;有乱峰回绕、绿水平铺之情趣;有湖光山色、霞鹜齐飞之意境。这里,满目清波、满耳松涛、满鼻花香、满身清爽。置身在这个天然的氧吧中,你会抛弃工作中的疲劳和艰辛,你会忘却人世间的烦恼与忧愁,从而充分享受这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这就是四川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享誉着“川西第一海”的仁寿县黑龙滩水库。
在这里,巍峨的纪念碑铭记着修建黑龙滩的艰难过往,雄伟的水库堤坝诉说着游览黑龙滩的幸福今朝。
如今的黑龙滩水库库区幅员186.4平方公里,湖面23.6平方公里;林立着72座小岛,可以蓄水3.6亿立方米。可是,在1960年代末期,这个曾经属于仁寿县清水区分水公社管辖的沟壑纵横、山高林密的丘陵地区,当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
黑龙滩水库于1970年10月开始修建。水库大坝高53米、长271米,修建大坝的20多万立方米条石全部都是由人工垒砌。经过8年修建,7年整治,历时15年竣工。其间,我有幸间断地耳闻目睹或直接参与了黑龙滩的修建过程。亲身经历了修建黑龙滩的兴奋和恐惧,亲自感受了修建黑龙滩的困难和艰辛。
一、敢教日月换新天
修建黑龙滩是当时仁寿县全县人民的大事,各行各业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修建水库的民工进行支持和慰问。黑龙滩开始修建后的1970年12月的某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到黑龙滩去慰劳当时在黑龙滩为修建大坝准备石料的府君连(当时按照军事化管理,一个公社称为一个连,一个大队称为一个排)。那时,我刚开始读初中,我们全年级3个班的100多个学生挑着、背着红苕和蔬菜气喘吁吁地走了30来里山路,终于来到了修建现场。我只记得,当时的工地上人山人海,尘土飞扬。到处都是“叮叮当当”敲击石头的声音;随处可见4人一组抬着整齐方正的石料“嗨哟、嗨哟”地往大坝方向挪动;架在山崖上的大喇叭播放着鼓动士气的革命歌曲;处处都可以看到“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活着干,死了算,一年建成黑龙滩”等大幅标语。民工们在一无钱、二无粮的特殊条件下,埋锅做饭,露天宿营,自己动手修工棚;没有筑墙材料,就开石料砌墙;没有盖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没有木床,就用木棍搭建成简陋的“连通铺”,铺上稻草,10多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这个场景至今都令我记忆犹新。
黑龙滩的配套工程有东南干渠两条。1971年冬天,东南干渠开始进行首期大突击,数万人分布在100多公里的工地上。顿时,到处都是硝烟四起,炮声齐鸣,地动山摇。东干渠流经文宫区府君学校背后的半山腰。这里的岩石非常坚硬,锄头、镐头根本不管用,只有在使用钢钎打炮眼进行爆破后,才能把爆松了的泥石用鸳篼、箩筐等工具搬运到堤岸外。为了爆破时不伤到民工和居民,各个山头上都设有敲锣手和观察哨,通过号令来统一爆破时间。因此,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5点左右,各个山头都会锣声齐鸣、红旗飞舞。这时候,老师们就会督促我们跑到府君学校对面的河岸上去躲避,府君街道各单位的人这时也会及时汇聚到河岸上来。因此,只要听到号令,人们都会扶老携幼相互招呼着,急匆匆地跑到府君河对面。这时,河岸上就像赶集一样,到处都是人。锣声一停,绵延几公里的山腰上到处就会冒起白烟。不一会儿,只听“轰隆、轰隆”、“轰隆隆”,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响起后,冲天而起的黑压压的泥石瞬间就遮盖了天空。往远处望去,山腰上腾起了一条蜿蜒盘旋、直冲云霄的褐色巨龙;往对面看去,铺天盖地的土石正直向河岸这边扑来。尽管大家都知道自己处于安全范围内,但是,人群中还是会产生一阵骚动。紧接着,就会听到河对岸街道房屋上的瓦片发出“噼里啪啦”、“砰砰砰”的一阵乱响。因此,在那一段时间里,府君街道上的每一间屋子都开着“天窗”。有时候,爆炸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白色的烟圈,这时候,人们就会说:“可能要死人了。你们看,那烟圈就像是花圈。”的确,我就亲眼看见过停放在府君学校教学楼下因排查“哑炮”而遭不测的民工尸体。据统计,在修建黑龙滩的整个工程中,因工牺牲的就有130多人。特别是在第一个采用钢筋水泥构造修建桥二河渡槽的过程中,由于晚上施工水泥凝固时间不够而发生垮塌事故时,就牺牲了10多个民工。那些为修建黑龙滩而献出生命的民工们真正体现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英名也将与黑龙滩一样与世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