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给你讲解流量存量
标签:
价格平均价格流量存量加和规则经济学 |
分类: 2+2理论 |
在这个表中,原始的数据只有A1和B1,其余都是事后变量,由A1和B1数据自动计算生成。由此你应该认识到,价格是时候变量,以后不要再干看着价格牌就掏钱的傻事了。
不管是A1还是A2,B1还是B2,C1还是C2,在统计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和t一一对应,是在时点上测量取值的,所以,它们都是时点数。因为时点数反映的是事物在此时点上的一种存在状态,所以,时点数又谓之“存量”或“状态量”。时点数随时而变,可以看作是物理时间的函数,所以,又称之为“状态函数”。
而A1和B1都是存量,但是不同性质也不同量纲,所以,不能做加减运算,但是可以做乘除指数幂积分等运算。例如:C1=B1/A1,就是价格。因为A1B1都是对应于时点的存量,所以C1也就是存量了。这符合“同性质变量相互乘除构建的复合变量性质不变”这一通用法则。
同理,C2=B2/A2,不同存量不能加减但可以乘除,结果C2也是存量。
因为时段数是本时段的流动积累的结果,积累需要经过一个时间段过程,所以时段数又称之为“流量”或“过程量”或“过程函数”。必须注意;时段序数是非连续的,只有第一段第二段这样的序数取值,而且时段的长度是人为规定的。所以,过程函数是不可以求导计算的——因为求导只适用于连续变化。
在每一个时段T内,有无数个时点t,所以,和时点一一对应的时点数就不可能和与时段一一对应的时段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把存量和流量同列于一个方程式当中。
有人会有疑惑:既然指定时期T内的某一标量的存量可以加和,结果是流量,这不就是不同性质的变量可以同式运算了吗?例如会计学上的进销存法则:时期收入-时期支出=时期存留,这都是流量运算,没有问题,但时期存量又等于期末存量减去期初存量,不是变成了“流量=存量-存量”了吗?
不是!在这里,不是不同变量的运算,只是同一个变量的不同取值的运算!去年底孩子身高1米,今年底孩子身高1.2米,这一年孩子升高增加了1.2-1=0.2米,这只是同一变量不同取值在做减法。0.2米此时只是“一个数”,而非变量!所以,数学上在讲定积分的时候,会反复强调“定积分只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函数”,定积分的结果,等于函数在积分上下限的取值之差,这个差值仅仅是一个数值。至于这个数值被当作流量来对待,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还实在理解不了,就当作是流量存量运算规则的一个补充条款好了。而它的正运算——存量相加求和为流量,是不同的存量在相加,不是同一个存量的不同取值在相加。例如你可以把几个孩子的同时点身高相加求总,但不能把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的身高相加求总。
在表中,大家可以发现,C2n(T1)的数值是和T1C2相等的,这就是因为这个时期是第一时期,没有起点存量数值或者说起点存量数值是0。如果每一个时期都是重新计量的,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A2、B2每次都“清零”或“结账”。
A2、B2其实就是一个不清零的计数器,如水表气表电表
和车辆的里程表,在不清零的情况下,才有“进-销=存”这一流量法则的运用。
需要提醒的是,同性质的变量,时点数对时点数、时段数对时段数,可以一一对应,但却不见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比如你晚上的睡姿和天上的月亮位置,可以按时点对应,但二者是无关的,这种对应只是人为的拉郎配。所以,不要想当然地去构建一个变量。如果你确实有“感觉”,也不妨按照运算规则先构建起来,然后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感觉的对错。
第二张表;实际演示。

实际上,价格还有更加复杂的平均价格,这是流量之间的运算。
例如,T1C2、T2C2这两个数也是价格,但却是不同的价格。T1C2=∑B1(T1)/∑A1(T1),T2C2=∑B1(T2)/∑A1(T2)。根据规则,T1C2性质由相除的两个数的性质决定。∑B1(T1)和∑A1(T1)是同质标量加和的结果,它们不是对应于时点t的,而是对应于时段T的,所以称为“时段数”。这种量,对于一个时段来说,只有一个取值,其实就不是变量,只有在不同时期间,才有变化,所以,这种变量之“变”是基于时段T的,而非基于时间点t的。和时点数之“变”有着根本的不同。
因为∑B1(T1)和∑A1(T1)是流量(时段数、过程量),所以T1C2按照规则就是流量了.T2C2同此道理为流量。T1C2和T2C2都在C2列内,都是均价,但却是和C2(T1)一栏性质完全不同,C2(T1)是存量,T1C2和T2C2是流量,皆因为它们的来源不同。
比如用T合计一栏的∑A1与∑B1相除得到174÷25=6.96,172÷22=7.18,我们得到两组四个量价关系坐标点:(174,6.96)/(172,7.18)以及(25,6.96)/(22,7.18)。
从这简单的两组流量数据,可能有人会说,这种量价关系不是量减价增负相关吗?不是!这只是偶然的!流量数据本来就很少,但一两个流量数据对应着大量的无数的存量数据,如果还有T3,T4……等期的流量数据呢?价格从高走低不是非常同样常见吗?越低越买和做空杀跌是等概率事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