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安全系于央行政策
(2012-02-09 11:35:31)
标签:
养老金入市投资储蓄央行财经 |
分类: 经济新闻评论 |
社保基金要不要入市,争论了很久还是意见纷纷不一而止。
能不能动用养老金去投资?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如果问一问每一个家庭,儿女会不会把父母的治病钱和棺材本索取来去做生意?还是相反从无论好坏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给父母做保命钱和棺材本?结论就清楚了。当然,不否认有些家庭的子女会张这个口,也不否认有些父母就会同意把棺材本拿出来,但绝大多数不会。
考虑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养老金为何要入市?第二,是否入市是惟一可选的办法?
先说第一点,为何养老金要入市?无外乎要求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养老金的总结余据说有近二万亿,当然不会是放在社保部门自己的保险柜里,而是放在银行账上,也就是储蓄状态。储蓄本来是一个稳妥的保存收入的选择,但入市冲动说明因为银行业的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不断贬值,储蓄已经不再是一个处理收入的合适途径。
储蓄行为,原本也是和投资行为具有等同的目的和效果,也是一种并行的理财手段。当一个国家的储蓄变成负利率的时候,就表明货币体系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因为,货币一旦进入经济体,每一分钱都处于“储蓄”状态,如果储蓄不能保值,就只能说明货币体系的设计有严重问题。据说中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如果储蓄不断贬值,说明民众的财富是在不断贬值的。
有人攻击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说这本来就是个天大的骗局,其实所有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其不被贬值的话,都是一个骗局,不止是中国。社保基金,总归说也是民众的财产,即便是有入市这等被看做合适的投资方式,那也是民众左口袋里的钱,和有口袋里的钱相比,一增一减,总体是在做无用功。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货币是守恒的,经济体内的货币增长的惟一渠道就是货币当局无偿向其注入增量货币。因为是货币经济,只要印钞厂停止印钞,经济体内就不会有任何总量的经济增长。而民众有所不知的是,货币当局一直以来都是以“借贷”的名义向经济体的厂商部门赠送货币,然后,借助于千百年来营造的货币拜物教,让民众为了钱而不得不给厂商部门打工,以换取生活资料。
单单从公平的角度,货币当局不应该只是把货币送给厂商,而是相反,应该面向居民(包括作为居民的厂商),按人发钱,然后让嗜利的厂商为了谋求货币增殖而为居民生产产品,以换取居民手中的货币并囤积。
当然,解决了经济体的货币入口问题,还有一个定量的问题,及造币厂的产量是如何确定下来的,货币印造数量怎么确定。社保,从合理定性和恰当定量上看都是一个很好的货币入口。
因此,按人发钱的数量应该以社保为基准。社保只是保命钱,功能只能是保证老年居民“活得了”,而不能去保居民“活得好”。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储蓄来颐养天年,如果自己的储蓄不足以保障晚年活得好,则社保是其最后的保障,至少要保证他们活得了。
现在社保基金的入市冲动,一方面是它已经处在不断贬值的危险之中,因此连其本来的功能——保证老年居民活得了——都要丧失了。另一方面是有不少人希望社保基金是越多越好,不仅能保证老年居民活得了,最好还能保证他们活得好,从而不当地提高了对社保的预期水准,这将导致中国重蹈西方一些国家过度福利负担最终爆发债务危机的旧辙。
第二,入市是否可选策略?
答案是否定的。银行业都在积极吸纳居民的储蓄,但同时银行业还在因为逐利而推出五花八门的所谓理财产品,而且明白告诉居民理财产品比储蓄的收益要高而且有保障。这等于就是告诉居民,只要给你交给银行的钱上写上不同的名字,收益就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储蓄贬值的状况时银行一手制造的,当然,银行可以推说这是央行的利率政策造成的。
居民的储蓄仅仅是放在银行的金库里吗?当然不是,而是被银行用于进行各种投资,以获取利润,银行当然是选择银行认为最佳的投资方式。既然如此,如果起个不同名字收益就不同,居民为何不选择以好名字存钱呢?或者银行代为居民的钱起一个能够获利的名字有何关系?只要保证居民的钱增殖就可以了嘛,何必弯弯绕?
居民部门把钱交给厂商,厂商把它分成两个部分,而且问居民,给哪个部分起个什么名字?起A可以增殖,但起B就不保证它增殖(实际上是一定贬值),你自己决定吧?居民只要知道银行或者市场不是货币当局的造币厂,你给它再多的钱,它也不能够使得钱生出钱来,一分也不能!它惟一的办法就是把钱分成多个部分,起上不同的名字,然后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用一个部分的亏损去营造另一个部分的赢利,而且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当中,银行(厂商)还有截留掉几块砖瓦,还要碎掉几块砖瓦,最终一定会是在居民的墙上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
因为货币守恒,社会总储蓄的增长惟一的是货币当局的货币印制和信用发放。厂商(银行)和居民两个部门,任你如何折腾,都不可能使得货币(信用)总量有丝毫增长,这是一场标标准准的零和博弈。在货币守恒的情况下,厂商部门只要有利,居民部门一定会亏损;反之,居民的储蓄有增殖,厂商部门一定有等量的亏损。而银行业作为厂商,一定不会选择后者的。
总体上,所谓经济发展速度,扣除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速度之后,就是居民的财富贬值的速度。
并不是中国的养老金面临着入不敷出缺口增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这就是说,尽管有人举例说某某机构某某国家养老金入市就有收益,但是这个收益一定是居民部门在其它方面的亏空来支撑的。
玩拆东墙补西墙的厂商部门会去弥补居民墙上的缺口吗?不会的,这不是厂商行为的动机所在。这个游戏的真正解读是“拆居民之东墙建厂商之西墙”,后果早在预期之中。甚至社保基金部门本身就是一个厂商,而且是官商,如果市场可以保证居民的养老金能够增殖,直接给它换个名字如“社保银行”然后调集银行业的精英来运作不就OK了吗?
反对入市的声音中有一种担心是时机不对,也对操作部门的水平有所怀疑。这倒是好办了。看看中国哪家银行的利润水平高,直接把社保基金划归这家银行管辖不就一样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或者自称理财高手的银行直接把存在自己银行的社保基金用于包赚不赔的理财不就行了吗?何必要社保部门自己去做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投资呢?
还有一个办法,不仅中国能用,全球都能用。全世界各国都把养老金交给日进斗金的华尔街不就可以了吗?或者全都交给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的公司不就行了吗?
当然这是说笑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能够玩下去,就在于这个过程,如果都把钱交给那些投资高手,东墙不存在,直接变成西墙,这个拆补游戏也就无法玩下去了,游戏的目的也就直接被拆穿了。
当然,也可以继续玩拆补游戏,把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这种游戏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让居民在看到社保基金保值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承担其它财富的不断缩水——这是一定的。
经济政策无非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解决养老金问题也只能从这两方面着手。财政方面,即面向厂商尤其是银行开征社保税,将税率与上年度的社保金储蓄的贬值率挂钩。当然,财政政策只能保证居民财富总量的再分布,居民既然对养命钱看得很重,就保证养命钱不贬值就行了,其它方面嘛也就那样子了。欧债危机爆发后各国都被要求紧缩财政开支削减居民福利,就是结局。这不过是拆补游戏延缓的招数。
要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只有从货币政策入手。既然货币守恒从而货币投放是惟一的货币经济增长的途径,那么解决类似社保基金保值的责任和途径也完全在于货币当局。社保基金的缺口,是整个货币系统游戏的结果,是货币当局一手造成的,国家应该立法由货币当局通过“注资”方式来无偿填补社保基金的贬值缺口,在每年给造币厂下达的生产任务单上,有一张上写的就是“社保补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同,由于货币当局是货币的惟一源泉,而财政政策只是货币注入之后调节分布,所以从货币政策入手属于“造砖建墙”,而不是财政政策的“拆东补西”。
货币守恒的道理货币当局最清楚,如果经济体内的货币比造币厂印制的多出一张,那一定是张假币,是要被货币当局严厉打击的。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货币当局能不能,只是愿不愿意。说得直白一点,国家让居民养老,居民就可以养老,如果央行不对养老金安全出手相助,那真的是神仙也没办法,投到市场上只能是瞎折腾。
阅读链接:
养老金入市进退两难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zldx/20120208/012011331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