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差大钱”的说法很雷人
(2009-08-28 20:33:06)
标签:
股市金岩石差大钱资金财经股票 |
分类: 经济学理论 |
长期唱衰股市而被股民划分为“熊派”的金岩石教授在最近谈论股市的时候,反对多方所称股市“不差钱”的说法,称股市要想走牛则是不差小钱差大钱。那么是如何分析出股市“差大钱”的呢?
按照金教授自己的说法,“到今年年底,流通市值将达到总市值的3/4,假设沪指年内从2800点回升到3500点,指数上升700点仅为+25%,但流通市值却几乎要翻一番达到近18万亿。所以我说:下半年股市‘不缺小钱缺大钱,没有大跌有小跌’”。
显然,金教授把市值上涨和资金需求量联系在了一起,但这是一个低级错误。
股市上有几个“无关”常常被股评家们所忽视(很多人是压根儿不知道)。
第一个“无关”:股价和成交量没有什么关系。
成交量的放大和股价的升降并无关系,既有放量上涨,也有缩量上涨;既有缩量下跌,也有放量下跌。分析者需要清楚知道的是,有时资金的进入并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例如“放量下跌”现象是股市常态,此时入市的资金不是只推动股市上涨,而是推动股市下跌的,也就是说资本作为价格运动的动能,它推动股价运动的方向是双向的。如果一笔大钱进来,总是报最优的价格买入,扫清卖盘之后不断下移报价,直至将股价封在跌停板上,这种资金就是打压股市的。
主流经济学家都笃信需求定律,但是,从来没有见到有人把需求定律用于股市的量价分析之上,尽管这里的数据极其完整、丰富。
第二个“无关”:成交量和市值没有什么关系。
股市活跃程度可以用“成交量”的大小表示,但不是以市值的高低来考量的。市值是根据总股数和收盘价的乘积表示的(这个价值计量的方法非常幼稚,但确实是这样计算的)。总流通股数盘子大的不见得交易活跃,即与日交易量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所以,成交量与市值之间没有固定关系。市值对于股民来说反映不出多少有用信息。
与市值密切相关的“收盘价”第一不代表当日的平均成交价,第二和当日的成交量也没有关系,只要收盘价拉高,总市值就升高,反之,只要打压收盘价,即可打压市值。因此,交易量也和收盘价没有必然联系。
金教授的低级错误就在于,他把大交易量对资金的需求,当作总市值对资金的需求了,殊不知在缩量上涨的时候,只需要很小的资金就可以让总市值巨量飙升,对于大盘股尤其如此。
例如,某股票总流通股数1万手(100万股),当前价格10元/股,则当前的总市值就是1000万;如果第二天缩量上涨,成交量是1手(100股),成交价是20元,则意味着有人花2000元钱买入了这1手股票,但是另外9999手股票在持有者手中按兵不动,并没有参与交易。此时总市值就变成了2000万,也就是说,只需要区区2千元就可以让1000万的市值变成2000万了,而不是投入1000万的资金才能让其翻番。
第三个“无关”:资金需求与成交量无关。
在交易资金是全新进场的假定之下,成交量意味着资金需求,大成交量就需要“大钱”来推动。一般人考察股市差不差钱,看的是成交量,但是却往往忽视其前提条件。
实际交易当中,大交易量需要的大钱不一定是来自外部,即不一定“差钱”。股票交易俗称“炒股”,“炒”就是反复交易,因此,一笔资金的反复交易同样可以放大成交量,尤其是在实行T+0规则的股市上,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一笔资金入市之后,卖出股票的人得到资金并不一定是离开股市而去,往往是留在股市上用这笔钱反复交易,那么成交量就与交易次数密切相关。利用闲散资金炒一票就溜号的人不少,利用公款(如国家用来救市的资金)到股市上捞一票就跑的人也有,但是还有大量的资金是专业炒股的,它们长期在股市上流转。
基于上述几个“无关”,我们就可知,很小的资金就可以使得股价上升(即缩量上涨),很小的资金就可以带来市值翻番,因此,金教授用市值和股价的大小预测“差大钱”是没有道理的,“差大钱”的说法很雷人。
任何投资项目永远都“不差钱”,差的只是自身的获利能力,差的是对资本的吸引力或者说是自身对资本的估值不足。“差钱说”犹如一个穷小伙抱怨世上“差姑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