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流量存量供求定律供求曲线 |
分类: 经济学理论 |
假如一个经济学教授给出一个价格和需求量的数据表(需求表),你看都不用看!——其中数据一定是教授自己编造的!不信你去翻翻所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如果你是一个经济学教授,你可以暑期派出两组学生,A组去调查一个存量(如“价格A”),另一组B去调查一个流量(如“周需求量B”),等到两个月后两组学生回来,你会发现A组的数据有厚厚一大本,而B组只有区区几个。你不要责骂B组学生懒得也不用表扬A组学生勤奋——B组学生只有这几个数据可供他们统计,因为暑期中只有这几个“周”;而A组学生很可能还漏掉了不是数据呢。尽管学生的每一个数据都给出了测度的时间点或者对应的时间段,但是你无法用它们构建一个一一对应的需求表,这时你如果还要坚持你的需求定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的调研数据丢在纸娄里,自己另行编造一个需求表出来。
当然,也 许教授不会把学生的数据丢入纸娄,他可能会先看看B组有几个数据,然后从A组的数据中挑出几个能有效证明需求曲线走向的数据来与之“一一对应”,构建一个源于“现实”的需求表。但是,大概只有教授的超级fans才会相信这个需求表的学术价值。
1.“对应于时点”或“在时点上被观测”是存量概念的充分判据。
存量:描述事物在某时点上的存在状态的变量。
只要变量是可以在一个时点上被观测(或者由时点上的观测数计算出来)的,它就是一个存量,或者说,存量是时间变量的函数(假如构成因果关系的话)。
由于任意时点t都可以看作是从t=0开始的一个时段,因此,从某时点开始计时到下一时点t上被观测的量同样属于时点数即存量。这就是为何水表读数是存量而非流量的原因。
能帮助理解“水表数”是存量的另一个例子是网文的“点击量”,有些网站叫做“点击率”。你当前所看到的数,就是当前时间点上的数,就是从发帖之时(t=0)开始至当前t的一种累积数。当然也是一个存量,因为反映的是这个帖子在当前时点上被点击的总量,你随时可以去查看,这个数据都对应于你所查看的那个时点。
2.KT?甚么玩意儿?!!
根据上述时点数的充分判据,我们就应该知道,存量是对应于时点的,故不存在“某一时段内的存量”。
西方经济学经常性的犯这种错误,把存量变量赋予一个时段下标。比如“价格”是一个典型的存量,不存在“某一时段内的价格”这种变量。而西方经济学闭口不谈价格是存量,经常用“平均价格”、“价格水平”等概念与之偷梁换柱。再比如,资本存量K是一个被明确界定的存量概念,指某一时点上资本价值的保有量,而你在西方经济学中会看到KT这种变量标示方法,其中下标T并不是表示K被统计的某一时点,而是表示某一时段,那么K究竟是T时段中哪一个时点上的数据?我们就完全不得而知了。
在对待价格P和资本存量K两者方面,西方经济学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前者是避而不谈其是什么性质的变量,明明应该给予一个时点下标t,却偏偏装糊涂,不写下标,而且用文字上的含混应对;后者则开宗明义说明其是存量性质的变量,但却不声不响地标上一个时段序数下标T。
同理,不存在“某年(月、日)的人数”这种变量。大家都知道人口数量N也是一个存量,要得到这个数据,必须指定一个时点,即人口统计的“标准时间”。
当一个变量是在时点上被观测的,它就是存量,是存量就不可以同时是流量。一个变量不可能同时具有存量和流量两种性质。
3.此“流量”非彼“流量”
再讨论流量存量概念时,发现不少人把河流的水流量、管路中的流体流量等等物理流量概念当作“流量”性质的变量理解,而这种理解仅仅是因为它们在字面上也叫作“流量”,显然是从根本上没有理解什么是流量性质的变量。
在流体力学当中,河流和管道中流体的流量可以分为多种,如“瞬时流量”和“某一固定长度时段内总流量”。根据前面对存量充分判据的描述,“瞬时流量”其实是一个速度概念,是对应于一个时点的时点数,因此是一个存量变量;而诸如“日水流量”(一天内某河流观测断面上的水通过量)等等,可以看作是瞬时流量(流速)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是一个“时段数”概念,即流量性质的变量。
再举个例子如“产量”。当你说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你可否已经清楚的知道你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吗?或者说你清楚它是如何统计得到的吗?要知道“某日的产量是多少?”和“今天生产多少了?”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变量和问题,不能因为它们都是“产量”,就说“产量”即可以是存量又可以是流量。
4.流量是对应于时段的,时段是有编序的,而且每一个时段都是等长,且不重叠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忽视这一点,误认为变量只要对应时段就是流量性质的了。你固然可以在每个时段(如月、日、小时)中的一个指定时点上去观测一个数据,人为地把它当作这个时段的代表数据,但是,这个数据依然是存量而不是流量。
由于“流量”对应于时段,而时段又是被顺序编号的,因此,如果你认为某变量是流量,不妨问一问它是哪个(第几?)时段内的取值。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有问题了。
流量对应于时段,每个时段内一个流量只有一个取值,“流量的变化”是指在下一个时段内它会取不同的值,而不是说同一个时段内会有什么变化。
很多人会误将“购买量”当作需求量,因此认为购买多少次,就有多少个需求量数据。这些人没有认识到,流量是有一个指定时段长度的,在一个指定的时间段长度内只有一个流量数据。对于需求量来说,不管你把某一时段内的需求量分割为多少次购买行为来实现,都只有一个需求量数据。购买量是交换当中表现出来的量,是一个存量而非流量。
5.同在一个二元方程中的两个存量不一定对应于同一时点。
一般来说,在一个函数形式的数学模型当中,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时序变量,那么它的本来写法就是:|y=f(x)|t
之所以简写为y=f(x),就是因为不考虑时间因素,或者说时间t不变或者时序T不变。自然,方程中的变量都是对应于整个函数的下标t或T的,即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
但是,由于因果之间有一个输入输出的响应时间问题,不要把有时间差就当作“流量”。
在控制论中,一个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响应时间,即输出信号会滞后输入信号一个时间长度。由于响应时间长度的存在,导致许多人把输出信号看成是一个流量,这就是犯了“和时段有关就是流量”的概念错误。
输入时间是t,响应长度是t0,则输出信号对应的时间点就是t+t0,同样是t的一个函数。这时,输出就相当于把t当作时间起点,在t=t0时点上的一个变量,因此是一个存量。
例如放射物理学当中的半衰期问题。前时点上的物质量等于衰减速度在半衰期时间内的积分+当前物质量。依据半衰期和当前含量可以推算出原有的物质量。但是,无论当前量还是推算的原有量,都是存量变量。
再比如气相色谱分析。注入的被分析物质需要一个时长才会逐渐从仪器当中输出,最终得到一个特征谱线。此分析过程中,任何一个特征峰都是一个存量信号,即对应着一个输出时间点,而非流量信号。
具体到经济行为当中,我们可以用投入和产出说明这个问题。原料可以在备齐之后的那一个时点上投入生产过程,投入的原料量是一个存量(也是采购速度在采购时段内的一个累积量,即一种水表数),而生产有一个过程,但是,最终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是对应于生产结束那一个时点的量(也是生产速度在生产时间上的积分,是一个水表数),也是一个存量概念。也就是说,原料量和产品量的关系,是两个存量之间的关系。
6.切莫人为构建规律
如果强行指定某一时点上的存量和某一时段内的流量对应,你当然可以这样一一指定,但是,这样做没有任何逻辑依据和道理。比如某人要去“研究”“开盘价”和“当日成交价”这类所谓的关系。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构建一个数据表,因为一日当中只有一个开盘价和一个日成交量数据,而且前者是存量后者是流量,此人由此断定存量和流量之间可以构建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有什么逻辑依据?为何任意时点上的一个存量就决定你所指定长度时段内的一个流量?而不是决定另一个等长时段或者另一个长度时段内的流量?比如为何不用开盘价和开盘后一个小时内的成交量或者任意一小时的成交量构建关系?为何开盘价所决定的不是半日成交量的大小或者周成交量的大小?为何是365天(1年),而不是360天或者300天或者100天整?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随时点而变的存量,为何在你索取的时段中的时点上的其它取值对于这个时段内指定的流量没有任何影响呢?
比如像“KT”这种奇怪的东西,它的统计标准时间当然可以硬性规定,但是道理何在?为何是T中的这一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对于较短的T来说,会在实际上显露出其存量特点,但是对于很长的时段怎么办?如一个月、一季度、一年、五年计划期,该用期间哪一时点作为这个时段的代表?
当然,这种人为地无逻辑根据地构建数据关系的做法其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习惯基础。比如“兆头”的迷信思想。有人就相信,开门红就是一年的好兆头;上班第一天给员工发个红包,一年大家都会干劲冲天;第一单生意就决定着一天的营业状况……
但是,迷信不等于科学。当中国股市2007-2-26开门红时大概也没有人会想到第二天的全球第一跌,还有人高呼“股指终于站稳在3000点之上”呢。为何的开门红没有决定今后的走势?3月份的股市成交量是由26日的开门红决定还是由27日黑色星期二决定?那些惨淡经营和倒闭的企业年初未必没有给员工发“利是”,未必没有在开工时供奉财神。科学无非给出初始时刻的某一个存量和接下来的流量之间的任何逻辑关系。张三李四都迷信踏进交易厅的第一眼看到的状况决定一天的运气(获利量),但是他们并不是同时进入交易厅的,那么谁的第一眼在起作用?
持这种思路的人完全忘记或不愿意思考这一点:时点起点的和时段长度的选取都是他自己人为的,而且可以是任意改变的。如果把任意时点选作起点(有人初三8点上班,有人十六10点报到),此时点上的一个存量可以决定其后的某个流量数据大小,而这个存量在此时点上的大小和之前选定的有不等值,那么其后这个时段内的流量究竟是由哪一个“开始点”决定呢?
例如某经济学教授的弟子张三李四研究同一时期某一商品的量价关系。张三研究的是某时点的价格高低和自此时点后“年需求量”的关系,他相信两者一定有关;而李四则研究某时点的价格和“月需求量”的关系,他也是需求定律的拥趸。我们把李四的12个月的“月需求量”数据加和,就应该是张三的“年需求量”吧?但是,李四这个由12个月需求量加来的年需求量实际上是由12个月初的价格决定的,而张三的年需求量只取决于年初的第一个价格数据。张三和李四谁对谁错?要是王五再来搞一个“周需求量”,麻六再来个搞一个“季需求量”,经济学教授该怎么办?(后续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