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2+2理论 |
一年多前,丁秋龙教授来信推销他的“负价值”理论,我回复说,我认为事物是价值中性的,教授这一套属于我不认可的“客观价值论”。之前在经济学家网站上也有多次关于价值中性的帖子,如“经济学不考虑负价值”等等。
近期的一个随笔帖子“超女创造的几十亿在哪里?”引来不少评论,其中一类共性的批评就是“难道超女没有带来价值?”。
超女带来了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拥护超女了。但是,价值是有用性,有一个对谁有用的问题存在。超女在赚足眼球的时候同时也赚足了批评,关于超女的责难、嘲讽、批评和支持不相伯仲,不少人批评超女败坏了艺术、教坏了他们的孩子、倡导了低俗、污染了视听甚至说超女误导了青年人的性取向。
显然,对同一现象见仁见智,正好说明对批评者来说,超女具有的价值是“负价值”,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批评者的批评就是他们要把在他们看来具有负价值的超女当作“害”来躲避的本能行为。
2005超女的卖点据说是“中性化”。我的经济学观点的卖点也是中性化:事物的价值是人外赋予事物的,事物本是价值中性的。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所以说事物都是价值中性的,即便是多数人此时认为某事物此时是好或者坏,也是此一时之认识而已。超女问题也不例外。如此,我们怎么能够一定要全社会认可超女创造了“正价值”的说法?为何把超女视为负价值的人的看法就不能归纳出超女创造了“负价值”的结论?
说“超女至少为社会贡献了几十亿”,是指经济学价值还是其它意义上的价值?如果说超女为社会贡献了几十亿是非经济学角度的论述,那么,我告诉你,价值这个概念在其它社会科学和经济学来说是统一的。在钱皮看来,经济学的价值和哲学(也是其它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如出一辙的概念,没有独立的经济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存在。上面所说的“价值中性”,既是经济学意义的,也是哲学意义的。即使是把超女对fans们的服务看作是正价值,也基于同样的意义应该看到反对者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和视听污染是负价值。
《最新大忽攸》一帖本意是借超女之题,启发读者认识货币理论的深层缺陷的。大家一般都认为货币当局发行货币应该是和社会财富存量联系在一起的,否则不知道货币究竟是如何发行的。说超女为社会贡献了几十亿,如果是以经济学角度说出的,那么,货币当局有没有认可并以货币发行量来对之认可?如果没有,理由又是什么?为何不认可?是不是说货币量和财富量之间应当挂钩也可以不挂钩?如果说有,大家相信吗?又有几个人觉得应该为之发行几十亿货币呢?
阅读链接:
经济学不考虑负价值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美丽的经济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015;
2+2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56&ID=54903&page=1;
价值,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86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