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踣儿(ber)
(2019-02-12 03:34:14)山人絮啕(dao)打踣儿(ber)
絮啕(dao)非絮叨,
号咷否号啕(táo)。
山人虽浅陋,
许康可壮腰。
——开场打油诗。许,许慎《说文解字》;康,《康熙字典》;等等。
心血来潮。浏览“古音十九纽”,所得无几;转而去看“中华新韵”,受益匪浅。
把 e与o 归入同一韵部,在实际发音上不违反“同身同韵”的标准。个人图书馆(20180326)《中华新韵·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所言“e、o同韵”,更符合东北话的实际。因为“o”在东北话中通常会说成“e”或“ue”。
有鉴于此,“打ber”之“be”,有没有可能系“bo”之异读呢?还真有。例如:
“……平易近人,落落大方,她们在摄像机前显得特别的松弛,讲起话来出口成章,极少打驳儿。”——柏滔《真诚的龚宁·摘要》(知网 转自《大众电影》 2001年09期)
“打驳儿”,语音上,没毛病;语义上,有瑕疵。
窃以为,“打ber”与“打顿儿”,形同义近。后者在傅 民等《北京话词语》中释为“停顿”。
这时,“踣(bó)顿” 或“顿踣”浮现出来咧(lie)。
踣,[蒲北切],僵也。从足咅聲。——《说文解字》。又《集韻》蒲枚切,音裴。——《康熙字典》。无论是“蒲北切”还是“蒲枚切”,忽略入声因素,反切下字都相当于今音韵母“ei”。此为其一。
其二,“踣(bó)”,在东北话中亦应读作“bé”。在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和唐聿文著《东北方言大词典》中,“bo”音节不存在,波、脖和簸等等,皆属“be”音节。
其三,陈刚《北京方言词典》中,“打锛儿”之“锛儿”音注为“bér”。意味着儿化音“bér”与“bénr”相同。实际上,“踣(béir)”亦与前两者同音。
其四,更为巧合的是,东北话为阴平之“锛”,北京话读作“bén”;普通话为阳平之“踣(bó/béi)”,东北话读作阴平的“be/bei”。
到这圪塔儿(ga dar),不才吴歌提出的“分立词”概念又有斩获。
“踣顿”或“顿踣”分开后,与“打”构成“打踣”和“打顿”——两个字面上的同义词。踣与顿在“踣顿”或“顿踣”中相因生义,进而令“打踣”与“打顿”含有同样的“言行踣顿”之义。
“打踣儿”,不仅限于述说或诵读的层面。例如:
……算下来足有五十多两,伙计们见她付钱的时候都没打崩儿。——莫非呀《悠闲田园生活》(晋江文学城 20160708)
陈氏《词典》和唐氏《词典》中的“打锛儿”,尹氏《词典》以及常见辞书中的“打奔儿”,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打崩儿”,似乎都处于各自孤立无援的境地,不能得到类似“打顿儿”的“同侪”支持。
且不说,“打奔儿”之释文与“奔”之本义,有南辕北辙之嫌。奔,僵,无法同义或近义;奔,顿,亦无法同义或近义。
补充:“打奔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两个义项。其一为“背诵或说话接不下去,中途间歇”;其二为“走路时腿脚发软或被绊了一下,几乎跌倒。”而“踣”在该词典中的释文,恰恰是“跌倒”,义犹《康熙字典》所释“与仆同”。而“踣”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僵”,该词典没有采用。僵——卡顿(接不下去);仆——跌倒。这次第,怎一个“巧合”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