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米稀粥 |
罕王殿山:探寻“青埂峰”(四)
近年,大凌河上游牛河梁古国遗址的发现,让我开始相信女娲补天时到过罕王殿山。其一,牛河梁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无头无足无尾玉龟,据说是古国先民依据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龟足以立四极”而创作出来的。其二,牛河梁与罕王殿山同属女娲生活的大凌河流域,前者在发源地,后者在出海口。而大凌河的长度不过400公里,两者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其三,在罕王殿山南30多公里锦州湾的一座海岛上,融古代文化和佛、儒、道三教为一体三清阁,第六层(顶层)供奉着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更加令人称奇的是,04年11月的一声“冬”雷,炸坏了阁顶,供奉在暗龛中的日月两尊神像(盘古双眼化身),再度与世人“见面”。
如果有一天,锦州湾大小笔架山海岛是“盘古开天之处”的传说得到证实,罕王殿山与女娲补天的关联,也就不需要“推理”了。
退一步说,即使女娲娘娘补天时没有到过罕王殿山,那么大凌河流域也一定是补天故事传播最早的地区。
除了奇石,罕王殿山上还有“青埂”。在山峰以西的山脊南侧,高低错落的青石远看则排成一条线,真好象与山脊平行的“田埂”。“青埂”与漫山的砖色石头相比,着实惹人注目。
(五)曹雪芹的创作灵感
获罪被抄,家道衰落。百年望族的八旗子弟,在从青少年向成年转折的重要时期,曹雪芹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从金陵迁到北京,使他身历目睹了更加强烈的反差。“绳床瓦灶”,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另一种的生活方式,而且让他产生了一种欲望。跳出小家,去观察、了解并体验黎民百姓的生活。
去哪里?庄田、故乡,都可以。既然是体验生活,就没有必要端着少爷的架子。再者说,即使曹雪芹不愿放下少爷架子,还会有谁拿他当少爷呢?聪颖异常的曹雪芹,绝对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隐姓埋名。亲历百姓生活的艰辛,反思家道不幸的根源,心怀时来运转的期待。读过万卷书的曹雪芹,开始走万里路……
无论是去辽西的庄田还是访辽东的故乡,曹雪芹都不会忽略一个地方:罕王殿山。
曹雪芹的家世,决定了他对皇太极的景仰甚至崇拜。以至于他坚信“皇上最是圣明仁德”。松锦之战的残垣,皇太极点兵的圣地,仿佛都在向他发出声声呼唤。
罕王殿山,算不上巍峨,算不上险峻,战略位置却非常重要。她南据松山(城),北守锦州。山上的“三块石”,承载着远古时期女娲补天的“浪漫”,见证了清军战胜明朝八大总兵的辉煌。
5000多年以后,补天石,青埂峰,启迪了曹雪芹的创作灵感。家道衰落而又胸怀锦绣的曹雪芹,寄情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