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部分TD一期设备被替换的新闻在业内外引起广泛的讨论,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替换风波”。
为此,也谈谈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几点看法。
通信世界在最近的一期做了关于TD二期建设中创新技术应用的选题,通过与多个地方运营商、设计院所以及设备厂商了解到,相对于TD一期建设,TD在二期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A+B组网、功率控制、干扰问题、室内覆盖、智能天线改进等等。目前,中国移动对TD二期建网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估报告,但很明显的是,TD网络在建设中不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设备厂商和运营商一直在共同努力,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网络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TD网络的性能,中国移动在三期招标中加大了地方公司意见的征集。这是因为TD在不同地方建设所面临的状况有许多不同,以前大一统的招标方案很难满足200多个城市的个性化需求。而所谓的“替换风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演绎发展的。
从技术本身讲,TD从两年前开始建设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举例而言,TD一期的设备绝大部分仅支持开通R99版本384K
bit/s的最基本3G速率,没有考虑2G/3G协同等若干问题。而之后的二期建设,则增加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支持HSDPA、2G\3G协同、IP功能等。到三期时,又增加了可平滑升级到LTE等要求。因此,每一期的TD设备都有很大改进,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设备厂商的升级能力和设备通用性。
其实,这是全球3G建设最矛盾的地方。从2.5G开始到3G诞生和发展,在短短的数年内衍生出多个版本,如GSM-GPRS-EDGE-增强型EDGE以及WCDMA-HSDPA-HDUPA-HSPA+,再到LTE-LTE+,给运营商的网络建设造成巨大的升级压力。而对于相对落后的TD而言,技术中的小麻烦和大的升级路线同样繁多,TD阵营显然要面对更加艰难的局面。
以对TD-LTE的支持来看,中国移动要求TD二期、三期设备支持LTE显然不是一项很科学的做法。尚且不说目前LTE标准还没有完全确定,就算标准确定,按照3G及后续技术的路线看,LTE本身是否还会演进出几个版本来尚不敢确定。现在的支持,无非是一些基础硬件的支持和设施共享,真正要上LTE的时候,主要硬件不是换就是加,平滑演进并不明显。
当然,中国移动对于TD要求越高,TD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对于设备厂商的压力就越大,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厂商的综合能力,包括竞价能力、技术研发、市场战略等。从表面上看,TD“替换风波”是所谓的跑马圈起,是所谓的价格战的结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下两个因素更值得我们思考。
高价设备时代终结。从中国3G建设伊始,关于价格战的话题就一直不断,出现了所谓白菜价、地狱价等若干名词。但从当前通信设备厂商的格局来看,由于华为、中兴的崛起,通信设备的高价时代将彻底终结,这不光是竞争的结果,更是产业发展的结果。事实上,IBM在IT界早就将设备时代终结,代之的是软件和服务。如今,这一趋势渗透到通信领域,企业拼的是软实力,是技术、服务和业务支撑的综合能力。现在,因为华为和中兴的存在,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快,而爱立信等企业是通信领域较早布局服务阶段的。
面向全业务竞争。从过去几年通信行业的重大并购来看,全业务竞争在运营商和设备商两个层面同时启动。以全球并购和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几个大型设备商“阿诺爱中华”的角度看,无一不是全业务设备供应商,当然部分企业有所侧重。而国内TD阵营中大唐、烽火、普天、新邮通等公司都是围绕TD一个无线网络为生存主线。这样的一种产业布局相对于华为和中兴而言,显然要弱很多。而对于TD的后续演进及TD-LTE的发展而言,竞争的压力会更大,因此目前的“替换风波”应该说仅仅是一个告警信号,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能否在后续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尚需加倍努力。TD设备替换说明,中国移动正在调整此前对TD设备厂商放水养鱼的策略,代之以更为正规的市场化操作手段,设备商要面临失去政策性支持的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