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乎了一天,又回到了办公室。每日新闻和网站的同事都在紧张的加班。得以抽时间看看网站的报道,阅读一下第一天的每日新闻,也写写今天的感受。
回想一天的经历,我想用冷清来形容第一天的展会并不为过。因为没有了以往的现场开幕式,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喜庆和热闹。而对于非专业观众的限制也让一直人气很旺的通信展略显单薄,听到很多企业都在抱怨,相对于以前的热闹,展会第一天的人气的确有些冷清。
参加北京通信展已经有六届了,也时常去国外参加同类展会,总是要发发感慨,人为什么这么少、这么冷清。甚至去年参加ITU香港电信展看到稀疏的观众,竟然怀疑是不是在中国举办的展会。虽然举办方一再强调专业观众看专业展览,但是看惯了热闹的中国展会,始终有些不适应。因此,很多人不适应或者参展企业发发牢骚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仔细去琢磨其中的道理,你就会发现,北京通信展这种冷清并不代表通信产业的衰落,而是代表着市场成熟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的必然反映。
今天,中国运营市场已经日趋完善,虽然由于体制问题等原因,运营格局并不完善。但是,无论是移动运营市场还是固网市场,都进入了平稳发展期和饱和发展期,运营格局新的变化只有通过政府的介入才有可能出现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状况下,运营商对于展会的热情也是日趋低落。尽管明年有奥运这台大戏,但仍然无法阻挡这种趋势。
而对于设备制造企业而言,大的格局基本形成,以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爱立信、思科、华为、中兴等为主的通信设备企业大的格局在未来5-10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其它一些企业只能在一些特定市场或者特定领域发展。而在之前无法和这些企业继续抗衡的企业也陆续进入调整期,产业转型和技术转型都需要时间,只有这些企业重新膨胀,或者前面几家企业再次出现大的变化,才可能在市场等方面引发新的变化。
通信芯片制造企业也集中在高通、TI、博通等少数几家企业手中。其它中小型芯片企业在今后几年中将很难有发展空间,不是被并购就会自然消沉或者向其它领域转型。
手机终端企业更是向高度集中发展,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索爱等少数企业将占有市场总额的近80%。其它手机厂商为了生存无非两条路,要么个性鲜明,主打特定市场。要么为了竞争大打价格战,很难有长远发展。因此,这几年参加通信展的手机企业越来越少,热闹劲也就没有了。
其它领域,比如动力电源、测试也是少数企业的天下,很难再插入新的竞争者。而一些边缘设备,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也就那么多,已经和主要设备企业和运营商形成稳定的供应链,新进入者也很难通过一两次展会来吸引客户了。
而从技术领域,3G、光通信、宽带接入等多个领域都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后续演进技术或者替代技术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善。
新技术在中国运营商当中的大面积部署并没有出现。相反,传统的GSM/EDGE、光传输/接入等反而成了许多设备企业获得大量定单的领域。
如果给上述现象找一个理由的话,我想可以用最近常说的市场正在由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换。
那么,业务市场又是什么状况呢?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运营商,粗略统计一下,六大运营商在各自展台提出的业务不会少于100种。甚至联通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展示手机炒股这类业务,但是,在这种专业展览会上,这些业务的展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
其次就是企业对业务展示的加强,无非也是这几年都在说的IPTV、手机电视、家庭网络、智能终端、统一通信等等,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非是市场更成熟一些。
造成通信展冷清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厂商策略,如今,整个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基本上都采取的是BtoB的商业模式,生意主要靠上门沟通和渠道联络。通过展会碰客户这种事情可能更多集中在一些小企业或者一些通信配套企业身上。因此,企业参与通信展的热情也在逐年减少。这也给通信展的举办方很大压力。
冷清并不是坏事,一来说明市场的成熟。二来说明产业正在进入调整期,一旦调整期结束,随着新技术大量的使用和新业务的推出,网络建设新的高潮就会来临,我想,那个时候,通信展又会和以往一样,热闹非凡,而且是充满机会的热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