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批判是我的风格 |
今日看到袁茂峰写的采访国虹通讯数码集团董事长、CEO万明坚博士的博文----国产手机将在沉默中爆发。
看后思索良久,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不认为国产手机将在沉默中爆发的概念。什么叫爆发,数量的突增呢,还是品牌的提升或者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不可否认,万明坚是一个强人。能够在短期内在某个企业将手机销售大幅度提升。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国产手机将在沉默中爆发。
看看国产手机这几年的起起浮浮,曾经有将近100家企业生产各种品牌的手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大家都把做手机看作是一项能够短时期内挣钱的项目。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事业去做。尤其是我国典型的家电企业做手机,更是这种心态。看到某个电子类产品销的火暴,就挤进去做。尤其是做组装型工厂是中国家电企业最拿手,加上自己遍级全国的销售网点以及影响力,的确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那是在国内消费者对移动通信需求最旺盛的几年。
而现在看看这些厂商,TCL、康佳、海尔、海信、夏新、熊猫等等,不是死得死,就是惨淡经营,许多企业月出货量也就2,3万部,谈何发展。长虹只不过是在总结了前面这些企业生生死死的经验,避免了很多问题。但是说要长远发展,我看不见得。而长虹总结出的依靠渠道、销售等策略只能是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至于说走出去那就更难了,国际运营商在采购时对手机的质量、服务体系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和国内市场有着天壤之别。
也有一些企业,如普天下面的首信、东信等等。过于保守,守住一些资源和早期合作的法宝,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是殊不知手机产业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故步自封只能是死亡。这类企业还很多,最近几年倒下了很多,主要是产品线单一、质量和服务跟不上、资本运做出现问题等原因。
只有把手机当作一项产业,认认真真去做的两类企业还是有前途的。比如波导、多普达、宇龙等少数企业。把身家性命都搭在上面。他们不像TCL、海尔这样的企业,要做就必须成功,否则就死路一条。因此能够持续做下去,不是为了短时期的赢利,而是去长远经营自己的品牌,对产业也能够精益求精,去适应市场的发展。这样的企业才有发展前途。
这个类型的企业还有一类就是中兴和华为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发展事实上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通信制造企业的做法差不多。拼的是对通信的理解,拼的是和运营商的合作。因为,在家电制造企业的眼里,手机就是一个个人消费电子产品。而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眼里,手机就不仅仅是一项消费类电子了,手机被看作是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需要和整个通信环境无缝结合,才能够达到电信级服务的需求。尤其是随着手机从仅满足语音通信到向多媒体终端的演进过程中,多媒体对通信的依赖关系是很少去理解的。很多企业对高端手机的做法是不断提供处理器质量、提高显示屏分辨率等等措施,但是如何消除和语音通信的干扰,如何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多媒体传输等等问题就考虑的很少了。而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企业能够长期在手机领域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从全球主要运营市场的发展来看,今后运营商定制手机将是手机最主要的流通渠道。而和运营商合作,最有利的就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以及象宇龙、多普达这样的专门的手机制造企业。
无论从那种角度讲,家电企业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思路是很难有长远发展的。而那些故步自封,跟不上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很难有发展的潜力。
回到万明坚的国虹上来,我认为在短期内他的确有发展的空间。其农村战略的确取到了不小的成绩,这一点我在和一些地方销售部门了解到了。依靠低价策略,的确吸引了不少用户。但是,想要在手机领域农村包围城市,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城市用户对品牌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更加严格。
进入3G时代以及后2G时代后,城市用户中大部分用户的换机工作将由运营商来完成。尤其是在多移动运营商竞争的局面下,这种倾向性将更加明显。而国虹想要打进运营商采购的名单似乎很难。因此,国虹在农村市场之后,如何在城市市场有所作为,还需要等待。
而看万明坚分析国产手机能够大翻身的几条理由,我认为并不能说明什么。主要还是在谈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尽管中国人始终认为,得渠道着得天下,但是,质量、服务和创新才是手机企业生存的关键。你能赢得短期的效益,但是你很难赢得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