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到99年,我曾经在中关村断断续续混迹了三年。和几个朋友搞了一个攒机的柜台,主要挣学生的钱和大学图书馆的钱。哪个时候,北京许多大学开始搞信息化查询之类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我也算是为此贡献了一把。
哪个时候攒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的记录是一台10分钟(攒机时间)。尽管我在学校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但是,真正让我了解计算机,还是在中关村混迹的这几年。整个中关村市场让我跑的很熟,至今还有很多朋友活跃在太平洋、海龙大厦,现在也都混出了点名堂,小有资产吧。
也就是在哪个时候,真正让我认识了英特尔、AMD等处理器厂商,至于其它如显示器、内存、硬盘、光驱、主板、机箱等厂商熟悉的就更多了。
就是因为这么一点资历,后来应聘联想、京东方、中软总公司的中级职位竟然都很顺利,当然,这主要还是靠了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的原因吧。只是自己哪个时候过于的懒散,没有在这些企业做下去,也许今天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正是这个短暂的经历,让我对计算机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我个人而言,接触计算机是从286处理器开始的,之后从386、486、一直到奔腾D。然后就是让人发狂的双核,不知道该如何去阐述他。AMD说英特尔的是假的,我的是真的。英特尔说,是真是假,市场说了算。有时候真的很让人为难,只好各打五十大板了,双核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
我一直说,英特尔应该感谢AMD,因为有了AMD一直锲而不舍的追赶,才使得英特尔始终有危机感,因此才会持续努力。AMD做到了一家推动技术发展和竞争的角色。也许,对于处理器而言,双寡头垄断要比单寡头垄断好许多。要不,我们能够这么早,这么便宜的使用双核吗。记住,11月14日,四核又来了。以前那些参与“我为双核狂”的朋友是否有些后悔。
对于广大中国用户而言,真正接触计算机应该是从奔腾处理器开始的,而同期采用的操作系统则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这个过程从1996年开始持续了整整十年。到了2006年,随着AMD和英特尔竞争的加剧,双核被提前引入市场。双方不但加大了产品推出的速度,而且在价格上也大幅度降低。
但是,双核的进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凡响。一是双方的口水战引发了所谓的真假双核之争,让用户一时无法分辨。而是,随着AMD阵营的强大,制造商在选择双方处理器的时候更加谨慎,产品推出时间和推出数量反而不多。二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双核的优势和英特尔以及AMD单核的产品相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另外,现有的软件平台,也显示不出双核的太多优势来。加之这几年用户在计算机更新换代尤其是台式机上的换代过于频繁,用户似乎有些厌烦。对于中国端用户而言,更多的倾向与购买笔记本电脑,而双核笔记本电脑在价格上以及可选择性上还是比较差,因此,尽管双核相对于单核产品在性能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用户似乎并不买帐。
正因为如此,在双核市场刚刚起步之初,两家处理器厂商就开始叫嚷四核甚至八核的处理器。日本的企业似乎也不甘落后,近日竟然推出了512核的处理器,由此可以想象,多核时代看来是真的来了。
在最近召开的IDF上,英特尔就宣布将在本月推出四核处理器,而国内服务器厂商浪潮竟然率先推出了基于四核的服务器。11月14日,英特尔正式推出了面向服务器和高端PC的四核处理器。而在IDF上表现抢眼的微软似乎和英特尔早有预谋,同样将在本月正式推出其全新的操作系统VISTA,据微软工程师介绍,VISTA最好是在双核甚至在四核计算机上安装,其理想内存高达1G,才能够真正体验出VISTA的性能来。
由此可见,四核并不是简单的双核升级产品,而是和微软一起,打造一个全新的基于64位的新电脑时代。而伴随着多核处理器和新操作系统,整个电脑的诸多配件将也随着大幅度改变,比如。LCD显示器将彻底替代传统的CRT平面显示器。而内存、总线、I/0等都将有很大的改进,一些新兴技术都将应用在新一代电脑上,比如UWB技术的应用将给电脑带来新的体验。另外,节能、防病毒等功能也成为英特尔和微软所考虑的,这样,用户所拿到的一款仅仅安装了操作系统的新电脑已经具备了以前需要安装多款应用软件才能达到的功能。可以说,一切都是新的,那么,体验也将是全新的。
如果你以前是奔腾的用户,是WINDOWS的用户,现在不妨让我们来体验一种全新电脑的时代。只不过,我不知道该不该为四核发狂呢!我想还是悠着点吧,发狂可是要付出代价的,要么口袋得空,要么精神得崩溃。我要在这里说,四核来了,让我们降低温度等待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