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随感 2008  农历戊子年(鼠)二月廿八

(2008-04-05 02:04:38)
标签:

节日

随笔感悟

情感空间

诗词

清明

扫墓

杂谈

分类: 加拿大生活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昨天短信问妈妈在做什么,她说正在姥姥家等四姨送姥姥到墙北(姥姥家亲戚在我市马村区强北村)然后四个姨姨和她一起要去给姥爷扫墓。还跟我说姨姨们都忙死了,没什么空回短信之类……我远在这边,体会不到但也只能听着了。
 
    随着政府把五一黄金周的肢解,使得家人们再不用清明扫墓而发愁了。全体民众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扫墓了。记得初中高中时,学校也在这天会组织去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以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随手浏览了一下焦作的新闻,当天一中就带领学生们去了~
 
    虽然姥爷早早的就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坚强的姥姥还是抚养了我妈和四个姨姨成人直到现在都有着美满的家庭。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我的姥姥和我的妈妈。命运虽然对这两个女人都不大公平,但在她们身上,中国女人、特别是河南女人那种勤劳和好强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几个女人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根,发芽(姥姥一家早年从民权县迁到焦作市)。
 
    每年过年,家里按照惯例都要去烈士陵园把姥爷“接”回来过年。而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一帮孩子都要磕头的,给这个从没见过的“和蔼而又严肃”的长辈拜年。而姥姥没到这个时候都要对着那黑色的相片哭喊几句……或许以前我太注重压岁钱了吧,领着弟弟妹妹只知道玩,完全没有理会这几声哭骂背后是什么样的辛酸。
 
    趁着戊子鼠年清明节,虽然我不能跟着妈妈去扫墓,但我也要在这里给姥爷“稍”一些话:“希望您保佑姥姥身体健康;保佑我妈妈工作,家庭,身体都顺顺利利,健健康康;保佑姨姨姨夫家庭美满,弟弟妹妹都能成才;当然还有我,在这里,也混出个样子……”
 
    其实这些祈福年年都差不多,但是每一年不管是过年,生日还是清明,每当念道的时候还是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嘛。这里谨以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表达我对一切在08年逝去的人们带去我的哀思和祈祷。毕竟07年逝去的耀眼的明星太多了,而08年现在似乎也不大太平。
 
    我还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谁叫咱们是中国人呢!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风俗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