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2009-09-22 23:45:27)
标签:

都江堰

青城山

道教

李冰

鱼嘴

岷江

天府豆花

青城凉粉

南桥

旅游

杂谈

    青城山自古“青城天下幽”“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的美誉,是名扬海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公元143年,道人张陵来到青城山,看中了青城山的清幽,便在此传道。他根据《太平经》做道书,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并改名为张道陵。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青城山便成为了天师道的祖山,被列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青城山之美在于一个“幽”字,山上树木茂密、古木参天,宫、观、桥、亭、阁、泉或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出无穷的幽意。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在去青城山的公交上遇到一个北工大的学生社团干部,他是看见我掏钱的时候钱包有一张北京的公交卡,于是和我说话,一聊就结伴同行了。结伴的好处就是终于不是只拍风景,也有人给我拍照了哈哈,好好得瑟一下。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不时出现的道观亭阁也取材自然,不加雕饰。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亭子完全取材自然,与环境天然和谐。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这些人工的建筑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透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青城山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登高访古,在这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沿着山间小路信步漫游,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曲径通幽小路遍布青苔的痕迹,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潜行于山间的微风带来湿润的芬芳,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重重叠叠的浓荫透出自然的清新,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回荡山间的鸟鸣映衬出沁人心脾的宁静,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别忘了再尝一尝青城山的凉粉,酸酸辣辣,腻腻滑滑。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是青城山的主体部分,以人文景观为主,文物古迹众多;后山则以自然景观为主。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在路上抓到一只知了,浑身都是绿色的,还第一次见到这样颜色的知了,和这的环境真是和谐啊,真是什么环境孕育什么样的昆虫啊哈哈。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中华古代文明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2008年5.12大地震中,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但周围的道观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其中著名的“二王庙”损毁严重,重建工作古迹得2-3年。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真的很难想象李冰父子是怎么完成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作的。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其顺流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以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为代表的都江堰胜景向人们展现出都江堰秀美的山川美景和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登高饱览古堰秀色,乃人生难得的享受。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2001年1月11日,都江堰市获得建设部设立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且成为全国第二个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政府组织。俯瞰整个城市,如果不是地震的破坏,确实是宜居的天堂。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最喜欢这一段石板下山路以及两旁的古建筑,棱棱角角中现代的城市若隐若现。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胜地寻踪”,不错这词正好概括了我的此次之行。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都江堰的老街古色古香,在这里吃吃小吃,喝点啤酒,再摆摆龙门阵,闲适乃人生之最向往的境界。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历史记载中,有一句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怎么处置这笔钱?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

    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南桥原名为“普济桥”,历史上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然而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南桥遭受了严重的损毁,成为危桥,经过多方专家汇聚意见,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而重建的工作汇聚了川西能工巧匠,仅用时150天便完成了重建工作。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历史上几经重建修缮的南桥,在岷江水的衬托下,新颜依然古色古香,却更加清新。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临走前在离堆公园广场从一个挑着担子的大爷那买了一碗天府豆花,2元钱,味道真不错!

青城之幽,都江堰之伟--四川行(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