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对待命运问题的基本态度有两种。一种是知命,一种是不知命。君子知命,而后达。可见知命的重要性。而不知命的人,大概也有两种,一种是愚蠢,一种是偏执。愚蠢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偏执者,固持已见,坐井观天。我原先也是不信命的。我个人认为,这些人生观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凡经历了一生波折与沧桑的人,一般都会由"不信命运"向"相信命运"转变。所以,人的一生对命运的基本态度是:童年人是玩世不恭的,不知命;少年人是固持己见的,不懂命;青年人是偏执狂妄的,不信命;中年人是徘徊彷徨的,怀疑命;到老年,就俯首听命了,知天命了。奋斗了一生,忽然明白,"万般不由人,一切皆是命"。
比如孔圣人,五十岁前也是不信命的,他年轻时,一心想的可不是做学问,他做梦都想的是当官啊。周游列国,处处宣扬自己的为官理念,可惜四处碰壁,仕途不顺,当了几天小官,就运背的不行了,才对命运产生了怀疑,占了一卦,得《火山旅》卦,就请教于商,商说:‘子有圣知,而无要位。'孔子哭泣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上天所赐的命运啊!'"可见,在认识命运问题上,孔子比常人还顽劣,还愚笨,经历了50年人生曲折,付出了大半生惨痛的代价,才猛然而醒,俯首听命,知天命了,才五十而学易,著书立说了。并发出了"不知天命,不以为君子"的感慨。孔子对自己一生的命运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后人往往都把孔子的自我评语作为金科玉律,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来追求。美女教授于丹在主讲《论语》时,更把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当作人生各阶段的共同命运轨迹和最高境界,大讲特讲。从命理学角度讲,美女教授于丹,错了。孔子的命运轨迹,仅仅属于孔子个人,而不适合于每一个人。孔子十五才志于学,今天的少年,十五岁,都快拿上幼儿园、小学、初中三张毕业证了。我们要学孔子"知天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智慧,大境界,而不要学他知天命的慢长过程。那样的代价太大了,学费太贵了。
还有宋代丞相吕蒙正,少年贫寒,后中状元,官至丞相。他精通命理,知天命的年龄也比孔子要早,所以他对命运的认识心态比孔子更坦然。他写过一篇劝世奇文《破窑赋》,对自身命运做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讲演。他说:"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