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卡帕
(2010-07-26 00:36: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志 |
真没想到,北京的夏天,竟也如此热辣,只要走出门,就仿佛进了一个大大的蒸笼,你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身体的水分在烈日下蒸发。风会吹拂你的脸庞,那也是一股股热浪。我的黑色的双肩包很吸热,外侧滚烫滚烫的,紧贴我的背面一侧,则被汗水浸湿。
这周三,也就是7月22日,正式加盟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同样全国跑,方向以动态加深度调查为主。
我现在找到了早晨按时起床的理由。我必须早起,因为从西三环六里桥到崇文区政府斜对面的幸福大街,不堵车的时候,单边路程要一个半小时,这是两头步行加中间直达公交车的耗时总和。
终于进了一个号称新中国最伟大报纸之一的纸媒。内心自然激动澎湃。早就听说过报社的办公地儿前身是家工厂。最新了解到的信息是,这个工厂曾经为伟大的mao爷爷定做水晶棺。
日报的流程当然区别于周刊。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初在日报奋斗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关注的区域,从本地,转向了全国。
签完合同的当天下午,就操作了领导安排的第一个题,找人,采访,写稿,一切搞定,已经夜里11点过了。回家的公交车11点收班。我到公交站台11点20。感谢运气,我赶上了每晚11点30最后一班公交车。
接连两天,都为长沙机场大巴纵火案忙到深夜。我在第二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幸运并意外地电话联系上了纵火嫌犯谌海涛的父亲陈长青,遗憾的是两通电话都没有打开这个父亲的话匣子。大家没有看到第二天的稿子,是因为一些来自真理部门的规定。这个情有可原。但遗憾的是,曾经同宿舍的大学同学恰巧那两天携夫人来北京游玩,答应了请两口子吃饭,不得不一而再爽约,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哎。
往返报社的公交车上,这几天,我在翻罗伯特·卡帕的战地摄影手记——《失焦》。这之前,只知道卡帕是战地摄影记者的先驱,他的名言——“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还老上自己的QQ个签,自我激励。
此前,还看过卡帕的部分代表作,比如,西班牙内战战场让卡帕成名的那张照片——“中枪即将倒地的士兵”。看这些片子,你只能知道大师在战场上拍了什么?
读卡帕的战地摄影手记,不光是对卡帕的重新认识,更重要的,让我知道了,卡帕是如何来到战火纷飞的战场?
卡帕机智,勇敢,幽默。这是我未曾了解的。在公交车上,读到有趣的对话和场景,甚至是卡帕的心理活动,我会一个人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这或许是西欧人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
我甚至认为,卡帕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战地摄影记者,还是一个超强的文字记者。
有人说,要拍好照片,不是用什么样的设备,而是用什么样的头脑。
摄影语言如何转换为文字语言,我想,卡帕做到了。
晚了,赶不上末班车了。大家看我的稿子吧。本来想写这两天找选题和追踪遇到的好玩的事,没想到写偏了题,久久不入正题。
哎,看我这跑题的技术,和这蹩脚的文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