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北京
(2009-06-30 17:01: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志 |
下一站:北京
把证书的壳取下来,扔进垃圾篓里,奖状放进文件夹,就剩下一张纸,上面盖个章,名字不一而足,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有江西的,还有东莞时报的,也许三五年后,这些红章都会褪去,什么字都不留下。
就像这一路走过来,好几个年头,好在还有这几页纸。
不过,高兴的是,重量立马减轻了一大半。
再把南方周末拣出来,3块钱一份,就8张纸啊,转手就不值1毛钱了。还有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财经、瞭望东方周刊啥的,统统扔到了一起。
大学那会儿,父亲在昏黄的30瓦的灯泡下戴着老花眼镜一笔一笔写下的那几封家属,倒腾了好多个地方,我都一直留着。我还会一直留着。那可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啊。
行李算是简单归好类了。就等着大人下晚班回家了。
已经很难算清楚,这是短暂的人生中,第几次搬家了。我也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安定下来之前。或许,因了父亲的基因,东奔西走,这一辈子也不得安定。
伸个腰,我在QQ个签上键下这几个字:东莞出发,下一站:北京。
离开东莞,离开东莞时报,之前,我打算留下这几段文字,感谢这个城市,还有这张报纸:
和任何一个热爱这份年轻的报纸的战友一样,我曾经无数次为时报的诞生与成长、战绩与影响,感到无比兴奋与自豪。我相信并承认,即使若干年后,我仍会感怀在东莞时报的这些日日夜夜。
2008年初,为了新闻理想与自己的追求,在时报吹响的“集结号”中,我从江西南昌一路南下,加入东莞这个以倡导简单主义、理想主义与专业主义的新生报纸。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见证了这份报纸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我参与了这份报纸大部分意义重大的新闻战役。
我感谢东莞时报这个平台。
2008年,它给予我非常多的机会。正是因为东莞时报,我才有机会在4•28当晚,从山东火车相撞的事故铁轨上发回报道;同样,正是因为东莞时报,5•12汶川大地震次日清晨8点,我才有机会出现在重灾区绵阳的街头。
是东莞时报,让我这个年轻的新闻人,有幸参与并见证这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所以,我对东莞时报心怀感激。
我还要感谢东莞时报关心和爱护我的领导。我满腹牢骚时,没一句责备;对于重大选题,领导会亲自过问,手把手指导,情绪波动时,甚至深夜下班后与我谈心。
也正是这些领导的关心和帮助,这一年,文本等业务我得以提高。正如我在自己2008年工作总结中所述,“这是我成长的一年,尤其是新闻业务成长的一年。”
不过,我也可以非常骄傲并且自信地说,2008年,我没有给东莞时报丢脸,2008年,我没有辜负东莞时报给予的期望。
除了写出部分有份量的稿件,我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新闻原则,没有为报社制造一起麻烦,当然,因为批评报道引来的公关与说情例外。
眼下,创刊一年有余的东莞时报改版在即,一份更加注重民生、服务、温暖的互动市民报呼之欲出,在东莞的报业格局下一定也必将走得更远。
我祝福时报。也为时报的明天喝彩。
换下绿色的战衣
收起“48”号战牌
继续上路
东莞出发
一下站: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