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串稿想到的
(2009-04-11 08:41:18)
标签:
串稿原因利弊治理新闻业务杂谈 |
分类: 业务·招聘 |
从串稿想到的
刘刚
前两天,报社一位同事忽然和我聊到报纸间的串稿现象,因为此前经历过并有一定思考,所以讲了一大堆。事关业务,觉得有梳理留存的必要。而同事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源自报社当天与同城媒体的一篇重稿。
所谓串稿,通俗的讲,就是同城媒体之间,当天见报的部分稿件,题材甚至结构相同或极度类似的现象,随着同行间越来越坚固的利益同盟的形成,这种高度相似的稿件,用更专业一点的术语形容,就是题材同质化的现象,已经有蔓延和泛滥之势,从早出的条线串稿,发展到社区、突发甚至社会新闻类题材。
同事认为,这种串稿的现象,是记者对自己的不尊重。
我的观点是,新闻同质化,题材通题话,是竞争不充分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举了一些例子。
在东莞还不是很明显的现象,因为各自有相应的考评与监督机制。这些他律的机制,会尽量制止或者避免记者私下的利益同盟,也就是互相传稿。
但在一些报业竞争不激烈的城市,比如中部省会城市南昌,只要你留意,随手拿起当天的几份报纸,比如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新法制报,在这些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纸上,不简单是一些线上的稿子高度重合,甚至一些突发,社会新闻都严重重合。
我一直在一线。
对于串稿的产生,以及背后的原因,又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有时,也不能全怪当事记者,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线索的来源,就像一个突发事件一样,线人不会单个传,而会广撒网,这也和他的宣传目的或者经济利益有关。
而要拆散或者瓦解记者私下的利益同盟,除了提高记者本身的职业自律度,加强职业荣辱观,再就是从考评制度上监督。独家稿上一个等级,通讯员稿或者通知稿降一个等级。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也和记者的性格有关吧。
因为,某人的独家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他记者利益的剥夺,比如,同是公安线,我写了少年杀匪的稿子,影响很大,是独家,但我可能就因为这个直接得罪了线上记者的关系,因为他们会挨骂,或者被扣钱。当然,这也跟我一开始就没跟他们一条线有关系。
同事说,他每次看到串稿,心里面憋得慌。但这个是不是他分内的事,也不该他说。他现在还没在外面跑,对这些东西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是从良心来讲,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哪里,应该是在独立。不论是写稿,还是跑线,都应该把这个作为职业目标。如果你做不到,何能追求卓越。
所以他觉得,很直观的看法,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轻视。
从理论上,我是认同这个同事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也比较单纯,或者说,比较完美,实际上操作过程中,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即使是我,偶尔也会存在串稿的现象,当然,这不是常态。
同事也有跑线的经历。深知一个跑线记者的难处。他当年所在的报社,对串稿打击是很严厉的,事实上也没有记者敢做的这样明显。所以他也认同我的观点,这是竞争不充分的的体现。
总的来讲,串稿这东西,很难说。
其实有时间,完全可以搞个小调查,做个小研究,写篇小论文。当然,单纯是业务上的。
刘刚
前两天,报社一位同事忽然和我聊到报纸间的串稿现象,因为此前经历过并有一定思考,所以讲了一大堆。事关业务,觉得有梳理留存的必要。而同事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源自报社当天与同城媒体的一篇重稿。
所谓串稿,通俗的讲,就是同城媒体之间,当天见报的部分稿件,题材甚至结构相同或极度类似的现象,随着同行间越来越坚固的利益同盟的形成,这种高度相似的稿件,用更专业一点的术语形容,就是题材同质化的现象,已经有蔓延和泛滥之势,从早出的条线串稿,发展到社区、突发甚至社会新闻类题材。
同事认为,这种串稿的现象,是记者对自己的不尊重。
我的观点是,新闻同质化,题材通题话,是竞争不充分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举了一些例子。
在东莞还不是很明显的现象,因为各自有相应的考评与监督机制。这些他律的机制,会尽量制止或者避免记者私下的利益同盟,也就是互相传稿。
但在一些报业竞争不激烈的城市,比如中部省会城市南昌,只要你留意,随手拿起当天的几份报纸,比如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新法制报,在这些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纸上,不简单是一些线上的稿子高度重合,甚至一些突发,社会新闻都严重重合。
我一直在一线。
对于串稿的产生,以及背后的原因,又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有时,也不能全怪当事记者,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线索的来源,就像一个突发事件一样,线人不会单个传,而会广撒网,这也和他的宣传目的或者经济利益有关。
而要拆散或者瓦解记者私下的利益同盟,除了提高记者本身的职业自律度,加强职业荣辱观,再就是从考评制度上监督。独家稿上一个等级,通讯员稿或者通知稿降一个等级。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也和记者的性格有关吧。
因为,某人的独家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他记者利益的剥夺,比如,同是公安线,我写了少年杀匪的稿子,影响很大,是独家,但我可能就因为这个直接得罪了线上记者的关系,因为他们会挨骂,或者被扣钱。当然,这也跟我一开始就没跟他们一条线有关系。
同事说,他每次看到串稿,心里面憋得慌。但这个是不是他分内的事,也不该他说。他现在还没在外面跑,对这些东西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是从良心来讲,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哪里,应该是在独立。不论是写稿,还是跑线,都应该把这个作为职业目标。如果你做不到,何能追求卓越。
所以他觉得,很直观的看法,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轻视。
从理论上,我是认同这个同事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也比较单纯,或者说,比较完美,实际上操作过程中,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即使是我,偶尔也会存在串稿的现象,当然,这不是常态。
同事也有跑线的经历。深知一个跑线记者的难处。他当年所在的报社,对串稿打击是很严厉的,事实上也没有记者敢做的这样明显。所以他也认同我的观点,这是竞争不充分的的体现。
总的来讲,串稿这东西,很难说。
其实有时间,完全可以搞个小调查,做个小研究,写篇小论文。当然,单纯是业务上的。
前一篇:六道众生
后一篇:致前辈“换个角度”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