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报记者昨日走进A380“001”(第六天)

(2008-11-06 01:24:03)
标签:

a380

太空马桶

珠海航展

金徐凯

军事

分类: 路上的风景

双层客舱好比3个网球场
本报记者昨日走进A380“001”

 

本报特派记者  刘刚  珠海报道

             本报记者昨日走进A380“001”(第六天)

                                                             空中巨无霸A380

    11月5日,是珠海航展的首个“航空日”。昨日中午,航展现场阳关灿烂,国产战机全部升空表演,首个升空的,就是中国空军轰油六和歼八D加授油机编队,庞大的轰油六抛出2跟加油管,带着两架歼8战机成三角形整齐划一通过展场上空,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获准登上A380参观体验,这个空中巨无霸“肚内”着实不小,但因为此次参加珠海航展的这家空客A380只是一架序号为001的测试机,舱内全是裸机,并没有见到运营中的A380豪华一面。
    今天,将是珠海航展公众开放日的最后一天,普通观众明天起就可以进馆参观了。

 

记者体验A380“001”

 

巨无霸空中动作优雅
    这两天,世界最大客机,号称空中巨无霸的空客A380在珠海航展上,例行表演,每次均动作优雅。
    每次表演,A380均是从珠海机场起飞,先是高度约400米的低空通场表演,紧接着,一个侧转弯,开始加速向上爬升。接下来,就是大坡度侧飞,动作之轻盈优美,宛如一只张开双翅在空中翱翔的雄鹰,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500多吨重的巨无霸飞机。

 

上飞机禁止拍照
    昨天上午,A380停在展坪上,做静态演示。
    远远望去,这个翼展79米、身长近73米、身高24米的庞然大物,就像一栋可移动的6层建筑。很多普通观众想登机参观,但被拒绝,据说需要提前1个月预约。
    本报记者前日向空客公司提出登机申请,昨日获批。但临上飞机前,要求照相设备一律不准带上飞机。
    对于舱内禁止拍照的原因,空客方面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架测试机,里面的一切设施与运营中飞机完全不一样,测试机‘形象’不好,所以不准拍照,这样是避免给读者留下不正确的印象。”

 

舱内装满大水桶
    登机,要走24级阶梯,比普通的飞机多,这是因为A380机身高的缘故。
    一进入A380机舱,第一感觉确实“形象”不好,机身遍布的电线和密密麻麻的大水桶,还有各种看不懂的测试仪器,只能让你产生进了工厂车间的错觉。
    机舱内装水桶做什么呢?陪同记者参观的空客工作人员告诉说,这是为了模拟乘客的体重,进行测试。原来,这架飞机空客生产的第一架“巨无霸”,编号001,主要是用于监测飞机的性能。
    整个飞机,楼上楼下,放了差不多近百个这样的水桶。这些大水桶,主要是通过仪器对桶内水的变化进行观测,以监测飞机的平衡性等作用。至于记者看不懂的各类仪器,则主,要用于对A380的噪音、最小起飞速度等进行测试。

 

楼梯可两人并行
  走在A380的客舱内,除了那些测试仪器,最大的感受,就是宽敞明亮。A380有两层,像复式楼一样,楼下空间距离2米左右,楼上空间距离相对低些。两层之间,机头和机尾都设有楼梯,这个盘旋而上的楼梯1.33米宽,两个人并排走绰绰有余,相当于波音747型飞机楼梯的两倍。

 

双层客舱好比3个网球场
    飞机大了,就有空间设置酒吧间、公共休息区及独立的机组休息室了。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不同航空公司的要求,订制的A380运营飞机楼上楼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大抵规划都是机舱首层机身前为头等舱,机尾设经济舱,机舱第二层前部为商务舱,后面为经济舱。新加坡航空公司就要求把12个头等舱座位改为8个豪华包间。
    据介绍,A380上下两层客舱的总面积达到550平方米,相当于3个网球场。最多可以容纳800多人。

 

乘客1分钟就能逃离
  由于A380身宽体胖,所以拥有16个宽大的舱门,每个门都能让三个人并排通过。因此,旅客不用担心A380因为载客多而导致上下机用时过长。“此前的多次测试显示,A380的上下机速度与波音747是一样的,它可以实现两层同时上下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所有旅客可在1分钟内逃出飞机。”
    工作人员介绍时,总以波音747作比较,上下两个舱门可同时开启,每次机场中转时,包括上下乘客以及加油充电,全部可以在90分钟完成,这比波音747节省了1个小时。

 

驾驶舱“有点小”
    为了让记者对A380有更全面的认识,空客特别开放了飞机的驾驶舱给记者参观。本报记者也坐上到飞行员的位置,感受了一把“驾驶”“巨无霸”的瘾。
    A380的驾驶舱位于机身最前方在两层客舱中间,驾驶舱有共8个液晶显示器,包括2个主要飞航显示器、2个导航显示器、1个发动机参数显示器、1个系统显示器和2个多功能显示器。
    记者注意到,飞行员可以通过显示器,清晰地对观测到机头的位置和滑轮的工作状态等细节。整个驾驶舱约5平方米,设置的三个座椅,前排是两个飞行员座位,记者座上飞行员座椅明显感觉到,座位有些窄。再加上各种仪器设备,整个驾驶室没能多出一点间隙。

 

链接:
空中巨无霸
为何叫“A380”
    空中客车A380型客机最早的名字为A3XX。为了给空中客车公司这个家族的新成员命名,这架公司着实费了不少心思。空中客车公司目前生产的飞机已经有A310、A320、A330和A340,按照惯例,新的客机应该叫A350,但空中客车公司认为A380机型是一个时代的飞跃。
    对于欧洲人来说,起名叫A370不错,但亚洲国家的客户提出他们不喜欢“70”这个数字,而A380的名称从字型来看,“8”就有双层的字样。空中客车公司最终在2000年年底,正式宣布将A3XX飞机定名为A380。

 

花絮
东莞老师自驾珠海观航展

    昨天上午12点,珠海航展现场,歼10例行飞行表演,撕破云空,发出滚滚轰隆声。这个时候,专程从东莞开车到现场看航展的张老师,刚好开车抵达航展馆,他为歼10惊险刺激的表演喝彩,也对刚刚错过轰油六表演空中加油抱憾。
    这已经不是张老师第一次参加珠海航展了。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张老师,目前在东莞理工学院工作,主要教飞行力学。他拿到的参观证,是“专业观众”,对于原因,他笑而不答。
    张老师说,他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参加课题研究时,曾与中国航空航天等项目有过接触,所以比较感兴趣。他几年前也曾到过珠海航展,当时的“轰炸机空中加油”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遗憾的是,当时表演的飞机都来自俄罗斯,这次听说航展上不但会亮相神秘的歼10战斗机,还有国产的轰油六和歼8战斗机表演空中加油,他就计划着要到现场一睹为快。刚好这两天没课,他就一早开车往珠海赶。
    “我最想去看看的,就是2号航天馆了。”听说现场不但有“神七”轨道舱实物展示,还有航天员出舱的手套和红旗,他就特兴奋。张老师说,不要小看这届航展上的国产机,“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几年,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经济实力上去了,军事实力也跟着进步,这是好事。”
    下午6点不到,匆匆浏览完展馆的张老师,又开车往东莞赶,因为今天有课。

 

趣闻
“太空马桶”亮相珠海航展
或上“神九”,将解决航天员太空如厕难问题

    一种新型的“采挖式太空马桶”或将解决一直困扰航天员太空如厕难的问题。昨天上午,一个类似机器人的模型亮相珠海航展,这款新型太空马桶的发明者称,目前已完成科学设计阶段,将来有可能登上“神九”或“神十”,紧接着开发太空马桶的民用产品,或将惠及现实中的“如厕难”者。
    “采挖式太空马桶”技术在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航天领域唯一一枚金奖,它的主要设计研发者,是香港长康国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川籍发明家金徐凯。
    在昨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金徐凯介绍,许多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往往会发生便秘,不理想的太空马桶常导致宇航员“太空如厕难”。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所采用的太空马桶,都是采用抽气导流原理,引导排泄物和人体分离并导入集便袋,但总存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且价格不菲,去年10月,美国向俄罗斯航天局购买的一台太空马桶就价值1800万元。而新型“采挖式太空马桶”则采用体内采集和自动打包技术,避免传统太空马桶繁琐的抽气结构。
    金徐凯展示了“采挖式太空马桶”实物,长宽高比例“330mm×100mm×111mm”,共分为粪便探测及采挖、粪便收集和动力三个子系统。金徐凯还现场做了类似演示,太空马桶的头,也就是自动探测和采挖器,为一根拇指粗的圆柱形塑管,可拆卸,“只有探测到了排泄物才会开始采集,操作简便,航天员5~7分钟就可完成”。
    金徐凯介绍,这种新式太空马桶采用体内便体采集技术,可解决排泄物漂浮问题。另外。其体积不足原有太空马桶体积的三十分之一,质量总重只有1000克,电池单次充电可使用30至35次,单台造价仅1万元人民币。
    据悉,“采挖式太空马桶”已完成科学设计阶段,将来有可能登上“神九”或“神十”。太空马桶的民用也进入研发阶段,今后有望惠及手术患者、残疾人、临终期老人、中老年便秘患者、孕产妇等排便障碍人群。每台价格大约1000元人民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