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川一个三口之家的非典型自救样本

(2008-05-17 00:57:07)
标签:

杂谈

北川一个三口之家的非典型自救样本
丈夫:30小时救送学生百余人 妻子:带领学生安全转移 儿子:组织学生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本报特派记者 刘刚 高宏利 发自四川绵阳

    核心提示: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余震波及汶川北部城市绵阳,全市水、电、气、通讯中断。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受灾最重,灾区逃出的灾民形容北川“已经消失”,截至5月14日11:40,初步统计北川因灾造成人员遇难3000人,被埋18400人,其中,仅北川一中,就有1400余名师生被埋废墟。
    目前,包括绵阳北川在内的地震灾区,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志愿者等救援人员已奔赴现场,展开救援工作。事实上,自灾情发生的那一刻起,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救援,受灾民众也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这里将为大家呈现的,就是本报特派记者深入北川灾区一线,采集到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北川县城一个均为教师的三口之家,50多岁的丈夫30小时坚持救送学生百余人,妻子将学生安全转移,儿子则紧急组织数十人的志愿者队伍,在第一时间赶到北川灾区。
    这一家三口,最快是在灾后第二天,才知道对方幸存的消息。他们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无私奉献给了他们的学生或陌生人,为更多的灾民幸存创造了可能。

 

地震瞬间 天“黑”了5分钟
    5月12日,将像胎记一样,一辈子刻在彭樱(化名)的身上,甚至内心深处。不光是因为地震,这一天,她做了妈妈。
    当天下午1点过,离绵阳市城区75公里的北川县城,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在北川县妇幼保健院响起,彭樱产下一子。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彭樱不曾料到,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天灾,正在酝酿发酵。
    余震袭来时,陈景元正在操场上和同事值班。“起先是地抖了一下,紧接着,地面拱起,向水波浪一样摇晃起来,一下子把我们甩了2米远。”
    57岁的陈景元是北川羌族自治县职教中心招办老师,北川县职教中心在老县城毛坝新街21号,对面就是北川县政府,与北川县妇幼保健院相距500米。当天下午2点25分左右,陈景元和值班老师在操场上例行巡逻,忽然被震波甩到空旷的操场上,“旁边3个学生,也跟着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当时,天就跟黑了一样,”陈景元说,地震发生后,灰尘和烟子直往天上冒,耳朵里传来四周房屋的倒塌声、附近山坡的滑石声以及学生撕心裂肺的呼救声。
    地抖了差不多2分钟,陈景元睁开眼,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伙食堂、实验室、教室和学生宿舍全毁了。”陈景元回忆,所有差不多32间教室和学生宿舍移位,“尤其是那4层楼的学生宿舍,整个第一层完全陷到地下去了。”
    天“黑”了差不多5分钟。陈景元赶紧从地上爬起,投入到救人的教师队伍。
    “我们学校一共有1600多名师生,好在部分外出东莞实习,留下的只有780多人,否则伤亡数字会更大。”陈景元后来看当地的报纸才知道,北川老县城80%以上建筑垮塌,陈家坝场镇被夷为平地,伤亡2000余人,“我们学校老师学生积极自救,救出来了650余人。”

 

老师上楼 毛毯扭成救命绳
    “老师都从办公室跑出来了。”陈景元说,逃出来的老师不约而同,跑到操场中心,北川职中教务处主任杨贵云和政教处主任黄兵二人,将幸存老师分成20多个小组,“除了死去的教师,要求一个人负责一个班,清查人数,上楼救人。”
    下陷一层的学生宿舍楼,4楼是女生宿舍,3楼一半是女生宿舍一半是男生宿舍。“4楼的女生拼命呼喊求救,哭声撕心裂肺,二三楼则有男孩子跳下楼。”陈景元说,在老师们上楼救被困学生的时候,他看到非常感人的一幕,安县永安镇一个叫梁波的小伙子,下午到北川办养路费,地震时刚好路过北川职中,“他从2楼爬到3楼,一个一个学生往楼下背,一个人就救出六七十个学生。”
    “我赶紧往3楼跑。”陈景元说,他负责电子与信息2班,学生住在3楼,爬上4楼的,则是政教处主任黄兵,“黄兵在4楼,用五六张毛毯扭成一条很粗的绳子,从4楼栏杆一直伸到地面。”
    4楼的女孩子被地震吓得一个劲哭,黄兵一边安慰,一边扶着她们用毛毯扭成的绳子从4楼降到3楼。陈景元站在3楼栏杆处接应,陈景元用自己的肩膀和脑袋,接应降下来的学生,再协助学生下到地面。踩在陈景元肩膀上的学生,哭着连声向他道谢。
    “黄兵在4楼放了2个小时,我就在3楼接应了2个小时。”陈景元说,其间余震不断,宿舍楼不时震动,“楼顶掉下来的碎块,就砸在我的脚跟前,窗户玻璃震碎的声音,不停在耳边响起。”
    陈景元说,2个小时下来,4楼所有女生100余人被黄兵救下。陈景元也从3楼救下近80名学生。
    办公室的景韶芳老师,分在操场上,专门负责清理学生人数。“我们把受伤的学生抬到安全地带,尸体则用毯子包好,同样抬到安全地带。

 

自救与互救
    突如其来的地震,搅得彭樱手足无措,正当母子二人求助无门之时,一群从旁边职中跑过来的学生,让她看到了希望。而这些学生,则是北川职中老师组织的互救队。
    “学生们都很懂事,救出来没有受伤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开展互救。”陈景元说,他在现场看见,职中升学班的余权、金飞、唐晓波、肖扬、杨欢等学生,获救后,自发跑到倒塌的废墟上,赤手掏压在水泥板下的同学,他们先后救了20多个受伤的学生,“这些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
    “保健院有个产妇,刚生下孩子2个小时,急需帮助。”这个产妇,就是彭樱,陈景元说,接到求助,学校老师立马组织获救学生,赶到妇幼保健院,“男生抬产妇,女生抱婴儿。”陈景元说,婴儿被吓得哇哇大哭,女学生们不知所措,有人就找到牛奶,滴到婴儿的嘴巴上,婴儿抿嘴就不哭了。
    下午4点过,宿舍楼被困的学生成功获救。陈景元和政教处的老师张丽君负责给伤者包扎,急需酒精消毒。“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操场上忽然多出来2桶白酒。”陈景元回忆,接着,一辆停在学校门口的货车打开了车厢,老板把拉的卫生纸、糖、饮料、矿泉水还有酒,统统奉献了出来,这些食物,成为获救学生的晚餐。
    “伤情很严重,一个学生的右脚掌5个指头被砸断,还有的学生腿被砸断,头被杂破,现状惨不忍睹。”陈景元说,老师人手不够,很多学生就上前相互帮助。
    “地震后,手机、水、电全部瘫痪了,还好我戴了一块表。”陈景元包扎完伤者,抬手看了看表,快5点30分了。“天空一片灰蒙蒙的,看不到太阳,学校对面的县政府也倒了,到处都是呼救声,”陈景元说,眼看着天马上要黑,集中在操场上的学生如何过夜成了问题。
    “县城不时有还有余震,宿舍楼随时有倒塌的可能。”陈景元说,尽管地还在摇,黄兵、杨贵云、张明辉、景韶芳以及张伟等老师,再一次跑进已经下陷一层的学生宿舍楼,一个寝室挨着一个寝室地清,把被子、毛毯、棕垫以及枕头抛下楼,操场上的学生则负责打地铺。
    陈景元提到一个细节,学生们在打地铺时,首先是铺的,是伤者的铺位,。地铺打好后,有学生自发上街,收集街边的户外广告塑料薄膜,拿回学校为伤者搭帐篷防雨。
    这个晚上,整个学校的教职工,跟所有学生住在操场上。

 

“老师在,你们就在”
    26岁的陈兴波,陈景元的独子,在绵阳市培训学院任招生办副主任,办公地点在绵阳城区。下午的地震未对绵阳市区造成严重影响。“我有给我爸爸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陈兴波说,他非常担心在北川县城工作的父母,当即打电话,组织志愿者赶赴北川救援。
    “我们是第一批赶到的志愿者。”陈兴波带着培训学院的50多个志愿学生,赶到位于北川一中救援现场时,不到晚上7点。
    这个时候,陈兴波的父亲,正坐在北川职中的操场上。全县城停电,学校只有通过仅有的3把手电筒做照明,老师站在操场上喊话。“要相信,有老师在,你们就能生存,”老师的话,坐在操场上的学生口耳相传。
    “老师在,你们就在。老师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陈景元说,喊话没多长时间,原本还哭个不停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
    “都到了北川一中,竟然不进来看老汉(爸爸)是死是活,老子要说他!”5月15日上午,在绵阳市人民医院临时病区,胸裹纱布的陈景元谈起地震当晚的一幕,仍心有余悸。“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把这些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安全地保护好他们。”
    陈景元说,因为伤口疼痛,学生的哭喊声一直在他耳边围绕,“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事实上,陈兴波当晚抵达北川一中后,现场救出100多名学生。而陈景元的爱人,25公里外,在北川县陈家坝小学做生活老师的陈开群,当晚组织学生成功转移到绵阳园艺山山顶。这个消息,是事隔两天后,也就是5月14日中午,陈景元从同事口中得知的。

 

“胡主席的部队来了,我们的学生就有救了”
    5月13日早上5点30分,经过一个漫长的黑夜,北川的天终于放亮。学生的早饭是昨晚剩下的糖,陈景元说,他一再嘱咐学生:“吃剩的糖,不要扔掉,用口袋装好。”陈景元留下来负责现场的20余名受伤学生,获救的600余名学生,在其他老师的带领下,被转移至山顶的北川一种。
    早上9点,天是阴的,解放军战士来到了北川职中,带队的是1个师长、2个团长。
    “还有多少学生压在废墟下?”部队官兵见到陈景元就问。
    “我说,胡主席的部队来了,我们压到墙下的学生,就有救了。”陈景元说,现场还有学生高呼,“胡主席万岁。”
    9点过,北川山空飘起小雨,解放军战士开始转移受伤学生。“6个战士分成1组,用担架抬一个学生。”陈景元回忆,出县城的路被滑石堵死了,一些路段很窄,战士就跪在地上,把担架扛在背上,爬着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
    在北川一中至北川县城的下坡路段,落石堵死了路,路没法走,“战士就把学生顶在空中,一个一个往前递。”
    这段陈景元不知走过多少次的路,平时只需要1个小时,这天,陈景元和他的学生们,从早上9点,足足走到了下午7点。
    7点过,陈景元被120救护车送至绵阳市人民医院。30个小时没有进餐的陈景元,送至医院时,“已经迷迷糊糊了”。
   
再不回北川
    “我工作30年,师范毕业后,就从山区庙子里教书到县城,现在遇到一次大地震,我就一无所有了。”陈景元躺在病床上,望着头顶的帐篷,突然冒出一句,“我再不回北川”。
    问及灾后重建,陈景元不愿去想。他说,在目前这样艰难的时期,很多市民自发送水、送饭、送蛋、送奶,“吃都吃不完。”
    “现在知道一家人平平安安,是我最大的安慰。”陈景元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师生齐心救助,学生死亡人数降到了最低”。
    本报特派前线的记者经过多方渠道核实,如陈景元所说,正是因为师生员工的积极自救与互救,北川职中伤亡人数在北川地震灾区学校中处于最低。
    5月15日,截至本报记者成稿时止,北川一中被埋废墟的1400余名师生,仍生死未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