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东莞时报》创刊号的三个疑问

(2008-03-26 23:35:2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业务·招聘

    时报创刊。

    太阳出世。

    3月26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我见证了一张新报纸的诞生。

    一份新生的媒体,必定引发争议。以下就是一篇发表在阳光网论坛上,在报社内部QQ群引发巨大争议的一个帖子。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关于《东莞时报》创刊号的三个疑问


    在这样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据说孕育了十年之久的《东莞时报》今天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洋洋洒洒96个版面的创刊号可谓气势磅礴,英气逼人。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一篇篇精心酝酿的文字,还有阴雨中发行人员一张张充满激情的面孔,让人对这张报纸无限憧憬。然而,看完时报的处女作后,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仅疑问丛生。


1 贴近谁?


    东莞时报以贴近就是力量为宣传语,与东莞时报的母报——《东莞日报》所提出的本土就是力量一脉相承,都在标明地级市媒体的力量源泉与动力以及发展方向。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提法。在以互联网为主的大众化的媒体传播中,海量信息和实时传播已经不难做到,但对于一个传播平台相对狭窄同时影响力和受众群不是很大的媒体,新闻内容的本土化和新闻信息的贴近性当然就是最佳选择,这也是吸引受众的独特优势,普通市民可以成为新闻主角。


    然而,翻阅完整个96版,我无法对这张报纸的贴近性做个结论,或者说与我没有看见它与我期望人群的贴近的文字,口号我倒见到过不少。头版头条《中央钦定东莞试点解密》用四个版面(A3\A4\A6\A9)发表记者兵分六路海内外取经和执行主编与一牛人的谈话。前者的策划广州日报做过,派记者去韩国采访新农村建设,谈不上不新鲜,但新鲜的是时报花了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只做了一个版的新闻,着重谈了下新加坡(A6)。说老实话,不知道几个老百姓知道东莞是中央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城市,确定东莞为试点的内部机密对他们当前面临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他们不在乎东莞在北京的地位是如何重要,在乎的是谁帮他们解决现实的困境。这种貌似创新型的新闻操作模式肯定是主流时政新闻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显然,这种操作暗合贴近了这类新闻的专业读者们,也一定会获得他们的赞赏。


    如此重要的版面安排这些内容,至少是报纸的一种姿态。尤其在创刊号,它必须最大限度的吸引他所定位的读者。说到这里,这张报纸到底更贴近谁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愿,读者能在以后的时报中否定这种结论。


2 温暖谁?


    创刊前,在东莞日报的整版宣传造势广告上,时报不止一次的许诺,要给东莞带来温暖。这种美好的愿景和坚定的信念让人不可能不敬仰与折服。我想,这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在工厂冰冷机器面前超时低薪加班的的新莞人尤其是个诱惑,他们曾经抱怨自己的遭遇找不到发泄的地方,甚至每次主动倾诉和积极投诉,也遭到政府部门的推脱和本地媒体的冷遇。这种温暖,对于常年遭受工业生产所带来环境社会治安污染的老莞人同样受用,他们生活中充满了难闻的废气刺耳的噪音,还有黑色的河流,有时候会停水停电,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他亲历或亲眼目睹的飞车抢夺,经营皮肉生意的出租屋,喧闹的赌档里老虎机和牌九。他们因为这些,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心生寒意,


    然而失望的是,这些关乎民生的基本要素,读者在创刊号的东莞时报中难以找到,A叠24版新闻中,只有6个版面是本土的社会社区和热线,其中两个版关乎这些要素,而一些伪民生真广告(如过气的菜价信息商场特惠机场特价)的信息充斥其中,除了填充版面,浪费读者时间之外,不知有何阅读意义?


    我想,如果果真如新闻里说的,自从时报]新闻热线22112008公布以后,读者踊跃报料,那么报纸上就不仅仅只有车祸、民工打斗、妻杀夫等等类似的新闻,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环境污染、职能部门不作为这类报料,记者为何不深入介入重点策划?


    面对这样的版面安排,亲爱的读者还会有温暖吗,他真的会觉得很贴近自己吗?


3 炫耀谁?


    一位来自制造过不少报业奇迹的汉子执掌了这座媒体帆船(原谅我不能使用巨轮)的罗盘,水手来自天南海北,他们希望在这座阳光之城见证转型,创造地市报业奇迹,


    不可否认,东莞时报创刊的意义。它至少打破了目前的东莞报业格局,外埠都市报一统天下的格局终结,东莞本土都市报类型媒体书写东莞市民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承担此功能的东莞日报也可以歇一口气,他作为党报可以腾出更多版面给城市的决策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创刊号上发纪念特刊也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时报编辑部在创刊号上显然夸大了自己的角色,一叠涵盖广告和创刊故事以及采编发行人员的座右铭的32版纪念特刊显得有点夸张,太阳出世,一张为光明之城而生的温暖报纸,如此宏大的叙事,让读者不得不仰视这群精英们。读者担心,这群把自己比作太阳的人类,他们能与自己贴近吗,还会关心我家的柴米油盐吗?把自己比作太阳,除了像尼采一样的哲学家,还有文学家,但肯定没有记者。


    关于报纸的营销,时报煞费心机。《世界上第一张竹报东莞诞生》、《凤凰名嘴杨锦麟今读本报》赫然印在了头版,二版是政界明星练书法的地方,《宣传部长今日上午上街卖时报》是12版的通栏黑体标题,时报的小记者们春游番禺也做了一整版的新闻。新闻一共24版,关于时报创刊的营销新闻分量显然易见。这还不够表达时报人的满腔热忱,在纪念特刊里,更是不惜笔墨,156位时报人一一亮相抒怀,讲述时报的故事,这还嫌不够热闹,拉上读者一起来共同庆祝3月26日,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东莞人来说很普通的日子。当然,庸俗之极的名人效应也没有放过,只要是名人,无论是干什么的,写上与时报相关的几个字就印在报纸上,似乎这样就很有面子,就有读者。


    我倒愿意,庆贺单位中都是媒体同行,如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等,而不是地方镇街政府的形象广告主和各路明星们。


    关于创刊号的头版安排和发刊词,个人觉得很失败。头版压版照片不知所云,无论构图还是主题都让人难受,配图文字也很牵强,二版的《读懂生活 读懂东莞 读破春风》发刊词让人麻木,觉得这些语言似曾相识,没有印象太深刻的语言(“这是一座听不到卖报声的城市”除外)。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东莞时报的创刊,只不过在是在东莞这块富可敌国的土地上,在众多意欲进军东莞市场的广告主们面前,多了一个拿钵分羹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