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今天晚上轮到我值大夜班,从晚上10点到次日8点,前后10个小时,工作很简单,接热线,录入,重大突发线索,第一时间通知部门主任。
以前也熬夜,熬夜看电影,熬夜写稿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年底,晚上8点开工,电话采访在福建海域发生海难事故在海上漂流4小时成功获救的鹰潭籍水手,差不多12点访完,近1点到家,洗把脸就开工,一直敲到清晨6点,近8000字的稿子传到老总的邮箱,早8点,平时还没起床,那时已坐上了南昌开往宜春的火车。
熬夜其实是件折寿的差事。熬一次夜,几乎要一个星期才能恢复元气。尤其是摸到后脑勺那僵硬的脊椎,就不禁对5年后的健康状况充满忧虑。
好在部门的大夜班频率并不高,并非一周一次,权且当作一次调剂,也未尝不可。
熬夜可以当作调剂,但工作状态,却没得调剂的可能。
来时报后,尤其是分到热线组,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节奏不合拍。
以前,做特稿,一个星期出差一次,做2个题,星期天早上起床,泡杯茶,打开本本,边听歌,边码字。节奏不快,写稿压力不大。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出8篇,一般也就6篇左右的整版。
现在做热线,要求每天出稿,甚至,说严一点,要求上午出去采,回来就成稿。或者,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给你一个版面,2个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之内,要交出填满这些版面的内容。文本结构还要有别于他报!
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挑战。
既然来了,就不怕,就要勇敢去面对,去战斗。
做调查,还有些许经验可借鉴。
但这个热线……
交给时间吧。让时间来检验,我到底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试卷。
有些细节,还是值得留下一笔。
我开始7点起床,越来越和我的闹钟接近。
我还是经常1点上床,尽管闹钟是这样设定的,“11:30——早睡早起身体好”。
还有2个细节值得一记。
一段是我QQ个签的内容:“我要不是司机,看我不搞死你。”公交司机冲乘客发飙。“我要是怕死,我就不会住在东莞。”乘客回应。
这是一段东莞公交司机恐吓乘客的对话。同事在办公室聊起的时候,大家就一个共识,东莞太乱,东莞公交司机太凶!
另外一段,来自我们时报新闻中心QQ群公告。“什么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正是我们这些疯狂地以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改变了世界。”
据查,这话源自周总的新浪博客,而周总又是转帖一条朋友发他的短信。
看看这些语句,不要说读了,就是看着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群牛人的力量。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