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一个时报热火朝天的业务氛围

(2008-03-10 23:00:05)
标签:

杂谈

赞一个时报热火朝天的业务氛围

    还差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来东莞就足月了。

    就在这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是集中精力,想把今天的一些思绪整理出来,因为,我觉得,我非说不可,我不吐不快。我太想赞一个了。

    首先,是这个凌晨,我居然在半夜醒来,毫无睡意那种!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左转,右侧,或者干脆掀起被子,把头蒙住,要不,翻过身,以脸铁窗。但无论我怎么做,还是睡不着。

    很久没有失眠。

    在南昌,除非明天有重大的采访,或者明天有猛稿上报,一般都是睡到自然醒。甚至和LL初识的时候,也没有过这样的辗转反侧。

    3月9日,星期日,新闻中心深度组第一次开例会,地点在报业大厦10楼,会议室。参会的是2个主任,1个首席,剩下都是深度组成员。报社没有组建专门的深度部或者特稿部,这些深度组组员分布新闻中心各条战线,有跑社区的、有跑条线的、有跑热线的、也有跑公检法的。

    这是深度组的第一次例会,但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记录下来,并值得称赞的一次例会。我想,有这个良好的开端,那接下来的例会以及工作,我想会更有方向。我坚信,这种良好的态势必能带来良性的发展。

    这次例会定在晚7时开始,至少出乎我的意料是,晚10点过,才结束。

    例会的形式,此前的报社也曾经历过,但不过只是形式,这种业务探讨的氛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扔出自己拿得准或者拿不准的选题,坐在一起的组员各自发表观点看法。这个时候,尽管存在争议,但我能感觉到,思想在碰撞,火星四溅,灵感迸发!!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是人多就是力量,这种力量释放到议题上,出来的,就是可操作的模式,或者接下来开展工作的思路。

    浅层看,这是一种良性的业务探讨氛围,拔高点说,这就是在树立企业文化!

    我肯定这种模式!我赞赏这种模式!

    周总说,东莞时报的企业文化,简单看,就是“军队”、“学校”、“家庭”六个字。

    不难理解,“军队”就是说,这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报业“铁军”,这要求“速度超越未来”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以及职业忠诚度,我想,在嘹亮的战歌声中,戴着时报“战牌”的战友齐声呐喊“办中国最好地市都市报”、“建中国最好办报团队”的口号,血管中迸发出的很难不是认同感和凝聚力;

    至于“学校”,高端牛人的培训,以及像第一次的例会这种业务氛围,就像是一个学校,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来时报半个多月,耳边听得最多的,不是这个“主任”、那个“领导”,而是“老师”、“老师”不绝于耳。

    “家庭”就不多说,给人,给员工家的感觉,家的温暖,当同事有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同事家庭有困难时,我们同样伸出援助之手,我并不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差点就热泪盈眶。

    我还要赞一个。

    就是执行总编带头搞业务探讨。

    可以说,最近的培训,文本创新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重头戏。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肯定或多或少心存疑虑。就拿我来说,我都有点羞于提笔,因为我怕,我怕我写的与我们要求的文本相隔甚远!就是因为文本,就可以让一个人产生不自信。

    但惊讶的是,周总拿出同事的初稿,一字一句乃至一个标点符号地改动,然后点评,给出自己心目中的文本模式,贴出来,放到内部论坛上,放到走廊上的公告栏,供大家学习,供大家讨论,供大家发表各种意见和建议!!
    这是何等开明的领导!这又是何等活跃的氛围!!

    我记得,我曾在xfzb的务虚业务讨论会上,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特稿?什么样的特稿才是我们fzb的特稿?尽管报社领导当场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方针,但可操作性以及接下来的实践,就很少有人真真实实地落实。

    但时报就这样做了!

    我觉得,有没有“##体”不是问题,而有没有创造“##体的恒心毅力和胆识”,这才是问题!

    面对问题,不逃避,积极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时报眼下正兴起的热火朝天的业务氛围,不正是勇敢面对问题吗!!

    面对未来,我充满信心!!

PS:
点评读后感:
    点评很直观,较之光看都市快报,仅文本而言,更有感觉,方向感强。这次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看了,记住了,今后就会规范操作。
    先提2个小建议,与文本无关:第一,是关于消息和通讯以及对话等体裁的署名规范,消息是用“本报讯(记者##)”,还是用“时报讯(记者##)”;通讯是用“文、图/本报记者##”,还是“本报记者##”:对话体,正文提问简称用“记”还是“东莞时报”,或者其他更好的。这种小细节,是否需要规范,需要的话,我觉得现在试刊正是熟悉规范的好机会。
    第二,今后的时报突发现场稿或者热线求助稿,在出现本报热线字样时,是否需要加入“0769-22112008”,更有利于推广普及本报新闻热线。
    改后稿有个细节,记忆深刻:“杨阿姨丢下扫帚,奔到小货柜车前,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面目全非的小货柜车驾驶室里,3名司乘男子被夹在了只有几十厘米宽的后座上,痛苦地呻吟着。”一个“丢”字、一个“奔”字、再加一个“惊呆”,动词的连环使用,一下就把当时的紧张感烘托出来了。
    一直提倡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少用长句,多用短句。那么,如何用好动词,如何用好短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窍门。
    最后,从完美的角度讲,改后稿比较直观的还原了车祸现场,包括救援过程,都历历在目,但是,对于车祸原因,仅在文末,“据交警介绍,因为该路段道路比较宽阔平坦,很多司机在这里开车的速度比较快。这两起事故,就是因为司机驾车太快造成的”,这是否缺少点什么东西。
    凌晨4时发生的车祸,目击者肯定很少,找到清洁工杨阿姨,已属不易,但是,天亮后,有没有必要再去医院,探访一下伤者,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从伤者口中问出一些第三者未知的细节呢?
    说不定,伤者开快车不是因为路宽,而是因为别的原因,私人原因或者其他。
    这种突发事件,尽管发于偶然,但大体相似,无非车祸地点,事故大小,死伤多少不同而已,遇到这种事情,是否需要把背后发生的故事挖出,或者,至少把死伤者比较详细的名单挖出(我认为,死伤者名单,在这个时候,可能比这个车祸还更有意义,比如实用价值)。
    业务探讨,一己之见。欢迎拍砖。http://imgcache.qq.com/qzone_v4/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