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一篇别人写我的文章

(2007-10-26 10:34:38)
标签:

人文/历史

编者按:80后比较喜欢谈论的是“怀旧”话题,本刊采访了很多电影、音乐等领域里80后典型的怀旧者。在这样一股怀旧潮流中,也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不怀旧者”。以下文章便是本刊“怀旧”选题的文章之一,望从中管窥一二。

 

    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孩子。在生活面前,总是一群孩子嬉笑怒骂地追赶着另一群孩子。当一个代表某一年代生人的族群长大后,幽雅转身,后面的孩子则在努力追赶着他们的背影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物事。白驹过隙,每个族群在长大后逐渐分化,最后恍然所悟,自己扮演的不过都是一些叫做过客的孩子。

我听不见的怀旧交响曲

文/本刊记者 高胜科

    在一日千里的社会洪流之中,商业对话的时代占据了主导体系,与此同时,社会分流也面临着精神主义的回潮,从而催生了一代人的集体怀旧情绪,似乎80后的表现更为抢眼。因为他们的信仰经常遭遇隔阂而变的模糊、梦想总是遭遇意外而不能落地。

    于是,怀旧就不再代表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信仰的转折站。但在集体怀旧的新浪潮中,似乎一些人又表现的尤为另类,与其说他们不相信怀旧,不如说他们不敢相信怀旧。他们想,“怀旧并非总那么美好,社会变化太快,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情感留给过去”。他们说,“忘记过去,就是珍惜现在。”“太过怀旧,可能会太过伤感”、“怀旧是马后炮”,他们或许更认同这样的观点。

    83年生人的刘刚便是典型的“不怀旧者”之一。

 

刘刚其人

    不怀旧,那么刘刚,是一个怎样的人?

    转一篇别人写我的文章

    刘刚自比自己是个珍惜当下、放眼未来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焦灼的矛盾体。都说文字与性情有关,他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报社记者,所以他也拥有敏感脆弱的神经和激情冲动的性情。之所以矛盾,是因为他在激情的背后,每一步的选择,都能做到同龄人少有的脚踏实地。他的一个朋友说,他的骨子里能做到冷竣的实际与审慎的现世。

    刘刚是四川人,在武汉读大学。大学期间,陆续在《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等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和静态新闻图片,担任大学生记者,也做过班长。毕业之后,在同学看来,他更是平步青云,在别人还在到处实习、工作没有着落的时候,他已顺利签下一省级报社,并一路扶摇直上,顺利跳槽,顺利还清读大学时家里的欠债。如今,是一名江西一省级报社的精明能干的记者。

    几天前,他放弃了武汉X报深度部记者的机会,尽管那里的月薪和平台更高,但他的想法很实际。“毕竟工作经验还不深厚,先在目前的平台里好好充电,练好基本功,再往更高的平台发展。”他心仪之处是《南方周末》等大报。

    刘刚一直坚信的是“先把路走好,再想飞的事情”。这在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看来,是个很务实的做法。好朋友刘岚形容他,是一个不失热情又很现实的人,把身边的人和事都能看作过客,坐公交车一样,没有终点。

    若用一个词来准确概括刘刚的生活状态,那就是紧张。每天很紧张地工作,不放过一点新闻线索,一丝不苟地关注着国际、国内热点新闻。工作那条线始终绷得很紧。形容新闻人,在《南方周末》圈子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要么在写新闻,要么在采访新闻的路上。刘刚说这是自己向往的工作状态。

    目前,工作与睡觉,是刘刚生活中最大的两件事。最近半年,每周只能在南昌的“家”里住两三天,其他时间基本都奔赴在江西各地新闻采访的路上,出差时多是“晚上赶稿,路上补觉”。工作之余,偶尔会看书、看电影或者陪朋友逛街,但大多草率行之。

 

怀旧,与自己平行的话题

    怀旧,是青春故有的一种情绪。当记者提起这个话题时,刘刚并没有反应出太大兴致。他始终觉得这是时代的事情,是个过于宏观的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要做的,仍旧是紧张地一如既往地生活、努力工作,为将来要去的平台默默奋斗。

    一外国作家曾在晚年总结自己,“毕生的写作,其实不过在书写自己的童年”。童年在人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光景,刘刚说,不怀旧,或许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出身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民家庭,生长于农村,背井离乡在外读书,直至今日工作,“始终是个飘迫者”,这让他有了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他需要用自己的后天努力来充实自己,鼓励着前行的决心。“命运掌握在自己的双手之上”。

    转一篇别人写我的文章      这个不相信“命中注定”的新闻记者,一直保持着随时向前冲的坚毅与决心,他无暇顾及过去都发生过什么。

    但不想,并不代表着忘记。尤其是在工作累了,麻木了,对工作的热情淡了,一些温暖的往昔回忆就能喷涌而来。他说这是他的浮躁之时。

    “当一个人沉湎于往事的幻象之中,他将把模糊虚幻的神情视为真实的美酒。这是可怕的。”于是,偶尔略过的浮躁心情不会占据他太久的精力。他要做的是另一番思考。

    他会翻开从前的日记,他会认真地做一些对过去的总结,静静地思考以前发生过什么。但强调的是,他这不是在怀旧,而是汲取过去的教训,计算着下一步的打算,抉择着该如何更实际地向前走。

    在怀旧面前,他始终是个与之平行的同路人。“我不会怀旧某个特定年代,因为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已经封存为历史。”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条:与其坐在家里滥发感慨,不如走出去做点实际事。

 

我们为什么要怀旧?

    刘刚说自己是80后族群里的少数人。80后多数是陪伴着动漫、游戏长大,尽管自己小时候也看过《灌篮高手》、《变形金刚》,玩过电动游戏,但因为生长在农村,他与普遍的80后标签有着诸多不符。在哈日哈韩风靡、人们都在追星的时候,他却成为一个典型的“南周迷”。与刘刚聊天,他首先与记者谈到的是《南方周末》出版的《后台》一书。

    很多人形容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会让很多年轻人随时发生着巨大的嬗变。在刘刚身上,他改变了很多。比如在学校里争强好胜、表达欲强烈,而工作后却变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很少发言。但他始终没有改变成为一个怀旧的人。“你每天为你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忙的透不过气,你哪还有这样的怀旧心思。”

    当记者问之“你为什么不怀旧”时,他反问,“我为什么要怀旧?为什么要拘泥于从前?或者已经发生过的时代?”。沉默少许,记者得到的答案是,“我的房子对我说:不要舍弃我,这里珍藏着你的过去。道路对我说:跟随我吧,我是你的未来。在青春时节,你会选择房子,还是道路呢?”

    因为身边仅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其余接触的多是一些年纪大的长辈,于是他说自己对80后群体不甚熟悉。

    转一篇别人写我的文章      当记者抛出了一些先前采访过的对音乐、电影等环境背景有强烈的怀旧情感的人群事实时,刘刚认为,他们或许有这样的条件,有这样的时间来怀旧,很可能是家境优越、生存压力不大。“但也不排除这样一种人,他们家境并不好,但他们没有面对现实的信心、面对未来的勇气,他们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回忆里,儿时有美好的回忆,而现实太残酷,不仅有怀旧情绪,更有恋旧情结”。

    但刘刚坦言,自己绝对做不到这么潇洒。他的人生字典里很清楚地写着,珍惜当下,活好今天,多想未来,更为主要。

    纪伯伦的《沙与沫》里有一句话说的很精辟:昨日是今天的回忆,明天是今天的梦想。“对于青春,我更希望用继续的方式来祭奠,把曾经打包,无论往事的美好回忆,还是特定年代的特有物事及环境,统统打包、封存起来,以一种更现实的视野来对待今天和往后。”刘刚最后说。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60e8801000c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兴国事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