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庄子》中的技艺美

(2006-10-13 11:34:29)

论《庄子》中的技艺美

 

摘要:本文浅论了《庄子》中的技艺之美。文章通过描写:庄子时代与技艺的关系,体现了《庄子》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密不可分,具有美的实质;《庄子》中技与道的通合,体现了《庄子》中所富含哲理的审美体验论;《庄子》中技艺描写的表现手法,使《庄子》具有赏心悦目之功效;《庄子》对后世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庄子》中的技艺美得以继承和开拓。因而,《庄子》中的技艺描写具有美的特质。

关键词: 《庄子》 技艺美 审美体验 表现手法

 

众所周知,《庄子》在我国两千多年浩瀚如烟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它始终璀璨耀眼,这不仅是他散文笔法的形象生动及浪漫主义的情调所致,也不仅是其思想内质蕴层的深厚所致,而是这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这些皆可从《庄子》中的技艺描写中得到论证。庄子在技艺描写的描述上,不仅让人从视觉上感到舒服、适宜,更从寓言的内层中,通过技艺来抒发和阐明自己的感触或观点,进而达到审美体验的显现,达到了一种内美与外美的结合,使技艺美成为庄子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之一。“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①这不仅是在文学艺术上说,也是对哲学思想而言。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庄子》的技艺美作一简要论述。

 

一 《庄子》与技艺

 

在先秦时期,“艺”主要指侧重于生活中实用的技艺、技巧,如《养生主》中屠夫宰牛,《马蹄》中陶匠治埴、木匠治木等。“艺”在孔孟、墨子等人的论说著作中都有所描述,但庄子对于技艺的描述有其独特的一面,具有超凡性,在当时对于技艺的表现及呈现最深层内蕴上都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庄子本人虽无心于艺术,但他却有很强的审美力和比较丰富的审美体验。《庄子》中的技艺之美都是通过对当时的手工业劳动技术的描述而实现的,简言之,庄子思想所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分不开的,其中的工艺技巧更是影响着庄子的思想的形成及表述。

《庄子》中记述或提及的手工业劳动的种类很多,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屠宰、陶工、木工,还有金工、漆工、洗染、缝纫、织履等等,它们织成了庄子那个时代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发展状况。《庄子》中所描述的这些,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当时手工业劳动的工艺技巧所达到的高超精熟的程度,并且总结出这种高超的手工业技巧的独特经验——一种不能上升为科学而却能升华为哲学的经验。这些除被人们所广知的“庖丁解牛”(《养生主》),“轮扁斫轮”(《天道》),“梓庆削鐻”(《达生》),还有“大马捶钩”(《知北游》)。在这些较为平凡的技艺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活范围与观察方法。庖丁、佝偻和轮扁均属于下层人民,庄子去接近他们、观察他们、熟悉他们,以至有“灵犀”之通,将他们日常生活技巧描著于笔端。从这些客观事物中去探寻与表现存储于其中的“道”,从而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达到技道的通合。总之,《庄子》中技艺美的描述,是庄子与下层人民紧密结合及其敏锐观察的结果,也是庄子对技工人员的推崇以及对他们劳动的肯定,对于技艺描述美的展现。

《庄子》中技艺描写不仅展现了庄子的生活范围和观察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展现给人们美的散文形式及其丰富深厚的哲学内蕴,这些都可以从技艺表演过程得到呈现。技艺的表现过程在庄子神奇而细腻的笔下,已不再是文字的记录,技艺的复述,而成为美的展示过程、精神的超越过程以及审美体验的外显过程、艺术创造得以实现的过程。因而,《庄子》中的技艺美描述也是庄子审美实践的过程,他通过审美意识的实践,达到审美创造的喜悦感受。

 

二、技道通合

 

在技艺的描述中,庄子并不是单纯的仅对技艺进行描写,而是抓住其神之所在,抓住其技艺锤炼过程的升华,抓住技工的心态体验及透射出的思想美学。“在《庄子》中的每一个寓言后面都站着一个哲学结论,蕴含着一种哲学思想。”③

庄子时代许多生产技艺都带有艺术创造的性质,这在前面已经叙述过。在庄子看来,“道为本,技为末,”④但技与道可以相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与技的关系就广而言之为道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而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艺术美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通过《庄子》文本的文字显现来给人以美的深层意蕴,美的心态体验以及达到美的实践创造。

这样,《庄子》中的技艺并不就是单纯的技艺了,而是成为蕴含着道的艺术创造了。庄子在《天地》中说:“通于天地者德,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此中,天是自然界存在之规律,道的活动是合规律的,合目的的。在此基础上技也自然而然的完成了一切,也就达到技与道的通合,将技中所含的道得以展现。从内质上,使《庄子》美学得以呈现,即就是使《庄子》中所隐含的“虚”之美,“忘”之美和“修养”之美得以呈现。

(一)     虚之美

《天道》篇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轮扁斫轮,技艺固然高超,但自己声称其斫轮技艺:“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其妙就妙在,只能体会,不能言传。“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刻意》)。皆说明庄文的神秘玄虚色彩,而这种神秘玄虚又是侧重于哲学思想范畴的。

庄子的思想是“以虚无为本。”⑤他认为,只有遵循“天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精神境界,亦即“虚无”境界。轮扁技艺之高超而达到“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境界,是不能传而只可意会的。这是《庄子》中表现最为明确的神秘玄虚的道艺物化观念,使人感觉到“道”之奥妙,“道”之所在,但“道”又是“玄虚”的,并不是人之所向,就是“道”之所得。与此技艺相通者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也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圣人死了,他们的“道”也无法传下来。而记载语言的书籍,不过是糟粕而已。“轮扁斫轮”说明精妙的境界是无法讲解传授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总之,客观事物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这也正是庄子哲学上神秘玄虚之体现,也是庄子美学在技艺中所体现的最基本部分。

(二)忘之美

《达生》:“工 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这则寓言是说工 画方画圆,不用工具,只用手指一转,即无不合规律,原因即在于其“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即指工匠画方圆时不凭心想,只是凭着手指与事物的规律完全一致的契合,交融便可成方圆。此处的“不以心稽”就是“忘”。但是要彻底的达到忘境,还要忘足、忘要、忘是非直至忘适。这种“忘”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也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只有“不以心稽”才能“指与物化”,达到“灵台一”的最高境界。在此意义上已超出创造的过程,而达到一种美的体验感受。

“忘”是长期修养的结果,是对限制、工具、形式、主观和客观的超越。如“津人操舟”(《达生》),当颜渊问孔子何以操舟若神时,孔子说舟人忘记了自己在水中,在险滩急流中,更忘记了自己在操舟。这是一种忘记了客观对象的创造,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主观行为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长期修养的结果。“吕梁丈人蹈水”(《达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忘”是一种化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也是审美的一种境界。《达生》中佝偻之人承蜩之术高明无比,其要诀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专一,别无旁视,“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唯蜩翼之知。”这就是与蜩在心理上化而为一,而忘却了其它一切万有,进入了一种真正的化境。这种化境正如朱光潜所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美感经验就是凝神的境界,在凝神的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却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我们自己的存在,纯粹的直觉中都有自觉,自觉起了物我的区分,忘记这种区分才能达到凝神的境界”。⑥这是对由忘记所带来的审美意义的深刻揭示,它既符合审美的心理事实,又符合技艺的展示过程。它是《庄子》中技道通合的关于“忘”的最精妙论述。

(二)     修养之美

在庄子对技艺美之体现中,将“养生学融合起来,把养生的自我体认,身心体验而难以言说的审美变成了具有对象性,主客体关系性的和实践操作性的审美。如解牛、承蜩、捶钩、蹈水、削木、操舟等,除了操作者本人体验外,还能为更广大的审美主体所共赏。”⑦使庄子的技艺美在其表现过程中为庄子思想美学体系又添一亮点。

在《庄子》中,尤其在技艺展示中,操作主体与审美主体都得到审美心态的体验,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结果。在此意义上来说,技艺的锤炼过程已不是简单的劳动生产、手工技巧的表现过程,而是贯入了“道”的内质,成为指导技艺操作者本人的审美体验的基础,达到修心养性的修养美之目的的过程,也成为指导审美主体进入自觉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进而得到自我身心的修养,使技与道达到外与内的通合。

在《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就说明了上述的道理,庖丁之所以能达到游刃有余之境界,是“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结果,庖丁以“始见全牛”,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再到今时神遇的过程,是技艺的锤炼过程,也是从自我心态的体验到修心养性的过程。庖丁之技艺的展示过程是庖丁自我审美体验的展示过程,只有操作者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阶段,才能“止”于斯而“行”于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在这一过程中,观赏者文惠君也“得养生焉”。这就使技与道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使操作主体与审美主体达到审美体验的共赏。

 

三 对技艺美的表现手法

 

“如果主体面临的是优美的对象,那么它所拥有的形式美诸因素及其有机组合,首先会使主体的视听感官感到生理上的愉悦,使‘第一印象’弥漫着和谐、柔丽的色彩;如果主体面临的崇高的对象,那么它数量上或力量上的‘大’都会使主体感官似乎受到猛烈的撞击或威压,产生突兀、惊讶,以致怵目惊心的感觉。”⑧庄子在叙述技艺美时所构建的意象群,正是优美的体现。而这种体现则是由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的,下面我们就从最普遍也最能体现《庄子》技艺美的比喻和夸张进行论证。

(一)精妙的比喻

庄子的比喻不仅出人意料、新颖独特,而更重要的,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比喻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他的比喻不是做为一种修辞手段,也不是做论据为说理服务,而比喻的本身就是说理,就是说理的形象化表现。《庄子》中的比喻往往与寓言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比喻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通过庖丁的解牛过程及体验叙述来讲养生之道,作者并没有具体的陈述理论推理,而是用“庖丁解牛”这一故事,来比喻养生的道理。在此,作者只是叙述故事,而未加以阐发和引申,但我们都可以从中领悟养生之道。并且在这一“道”的领悟中,作者先用“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来喻解牛神技,进而以解牛来体现养生之道。

《庄子》中技艺描写中所用比喻还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如在《徐无鬼》中用“匠石运斤”抒知音难遇之情。据说匠石手挥利斧可以削去郢人鼻上如蝇翼一样薄的白灰,匠石的绝技,自然是无可怀疑的,但“郢人”的胆识及其对匠石的信赖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这种绝技是以友情和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可有谁知道,这却是庄子悼念亡友惠施的一篇祭文。从“夫子之死矣,吾无以为质,吾无与言矣”的悲叹声中,可以体会到庄子思念挚友的深厚的情感。

基本上《庄子》中的技艺描写都有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在体现内美的同时又具有形式美的特点。

(二)出乎寻常的夸张手法

《庄子》有许多的地方,特别是描写技艺美的地方,大量的运用了夸张这一表现手法,它一方面表现了技艺之精湛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道”这一哲学主体。如《田子方》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中,伯昏无人“履危石,临万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此用一夸张若杂技的手法来表现伯昏无人的镇定气闲,进而论“至人”之理,及“上窥青天,下潜黄泉”中所注之“道”。《达生》篇写津人操舟,以“忘水”、“未尝见舟”来说明操舟之人若神之技,也说明了“忘”之美这一哲学道理。《达生》篇“吕梁丈人蹈水”写其“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而披发者游之。此处运用夸张之法,其一面说披发者游技之高,另外也体现了“从水之道”。

夸张手法对于技艺者的锤炼过程及操作过程更显内质美,也使人在欣赏文本中达到一种心态的审美体验。它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也给人一奇特的美感,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庄子》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使技与道的通合更显活力。

 

四 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中技艺美所体现的审美体验等,对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所记述的技艺人物,如“庖丁”、“匠石”、“轮扁”、“操舟津人”等等,说明他们技艺的高超,是长期积累经验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庄子》的哲学内质之所在,后世多受此影响。

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诗中所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首诗说明长期神凝意聚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也说明物我为一,得失不存在乎意的精神实质。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刘知己《史通·叙事》用《天道》“轮扁斫轮”;苏轼用《达生》“吕梁丈人蹈水”来说明创作要表达的“意”(即文心),其微妙处难以表达,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庄子》中的这种“不可以言传”的论说,直接地影响后来某些评论家提倡的某种艺术风格,影响到某些作家作品所创作的特殊意境。如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十四诗品·含蓄》);严羽提倡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王国维推崇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都类似于《庄子》中谈技艺美的言说。

总之,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庄子》中技艺美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的一些言说不仅是他们创作理论及审美体验的表现,也是对《庄子》中技艺的继承和开拓,不管是从内质的“道”还是从外在的形式上。

 

参考书目:

⑴郭沫若 《鲁迅与庄子》 见《沫若文集》12卷

⑵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 1982年第1版 第13页,第19页

⑶崔问石 《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 《黄淮学刊》 1990第二期

⑷张瑞君 《庄子审美思想与苏轼文艺观》 《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版(临汾)》 1994.4.29-32

⑸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⑹朱光潜 《朱光潜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5月第一版第一卷 第17页

⑺王建疆 《庄禅美学》   第39页

⑻刘叔成 《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一版 第25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