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无用”与“伪知识”滞销

(2009-09-13 07:21: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http://news.163.com/06/1213/05/326U1PE800011229.html

 

 

1213《南方都市报》载,记者在对惠州街头两对卖艺小兄妹采访时,他们语出惊人,认为读书不如卖艺,还拿清华大学研究生因找不到工作抑郁自杀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孩子的这种想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重视仍然不够,同时也反映了孩子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

就连街头卖艺的小孩都声称 “读书不如街头卖艺,大学毕业不是照样找不着工作”,可见“读书无用”在我国已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教授先生认为孩子的这种想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重视仍然不够,在笔者看来,却是恰恰相反,社会并非不需要人才,也并非不重视人才,可现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未必就是人才,未必是人才的人找不着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儿,怎么能说明“社会对人才重视仍然不够”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及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我们的学校已异化成了一个“伪知识阶层”的制造厂,而不是人才的“大观园”。何为“伪知识”?简言之,即只知“读书”,而不知“用书”,不是从经验(自己的或别人的)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即是“伪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此解释道: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他一辈子书,不能辨别他的真伪;可用他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伪的便用不出去。也如同真的锯子才能锯木头,真的锄头才能锄泥土,假的锯子、锄头一用到木头、泥土上去就知道他不行了。”

在计划经济阶段,由于那时大学生的数目没有现在多,而且毕业后包分配,虽然那时的学校教育大多仍是与实践脱节的,但由于他们吃的是“皇粮”,工作政府包办,毕业后适应工作期间的那一段低效劳动也是由政府买单,大学生失业与“读书无用”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出来;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特别是国家大量扩招且不包分配后,学校教育仍是沿用以前的模式,可作为人才买主且赢亏自负的用人单位却没有义务为教育的失败买单,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拒绝接收只知“读书”而不知“用书”的毕业生自然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与其养一个产生不了多大效益的闲人,倒不如让那个岗位空在那里。于是,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人才,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困境。

因此,在笔者看来,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实质是“伪知识”滞销,这不但不是社会对人才重视不够的表现,相反说明社会更加重视人才了。当务之急,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重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