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优先才是解决停车难的治本之策
(2009-07-24 07:20: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6-08/18/content_266976.htm
据 8月18日《深圳晶报》载,一小区业主刚买的新车停放自家小区,在小区物业管理处申请停车位未批,车辆进门又遭拒绝,一气之下将车横放门口,导致小区车辆无法进出,上周六有人将此车辆的玻璃砸碎以示不满。事情现在已经得到调解,但小区停车难问题仍困扰着许多老住宅区。
现代交通工具加快了人、财、物的流通速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急速增长,对深圳的道路交通问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以上情形只不过是深圳交通状况的一个侧影,此外,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还将带来空气与环境的污染、温室效应、交通事故、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造成城市交通的瘫痪。
丛亚平先生在分析中国的交通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便是修更多的路,而许多百姓解决行路难的方法则是攒钱买车,公交越不方便,私家车就越买得越多。结果,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道路越来越堵就只好修更多的路,成了一场道路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的竞赛。而增建马路既受土地的限制,又受政府财力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就更不用提了,有多少城市不是被汽车的废气污染,被水泄不通的汽车所发出的噪音充塞着,每一个大人孩子都在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尤其加上目前能源趋紧,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买轿车,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会越来越大,拉动能源的价格也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中国,是否有车往往被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即车是一种“身份符号”,这种观念对于城市交通的“恶性循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也正在步入了这种道路资源外延式扩张的怪圈,如果有关部门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重蹈法国60年代的覆辙。
那么,深圳交通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是像欧美国家那样以发展小轿车为主,还是像香港那样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呢?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深圳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如果人人都买车,则道路修得再宽,毕竟容量和潜力都有限,也只能变成流动不了的“万车展”。而一辆大型公交车所占道路面积约等于两辆小汽车,而公交车的载客量却是两辆小汽车的40倍。其完成单位客运量的消耗能量则是小汽车的十分之一左右;从环保方面看,按单位客运量来计算,大型公交车辆比小汽车污染低90%。此外,建立四通八达,无缝连接的地铁网络也是一条可行的交通发展策略。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我们期待着政府能将这些理念能真正贯彻到深圳的交通发展上,并用先进的文化改造市民们落后的“面子”观,鼓励市民尽量利用公交系统,因为只有公交优先发展了,才能确保和谐社区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由交通工具膨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停车难问题,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