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一根“爱”的稻草

(2009-07-08 07:4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0608/02/t20060802_7978586.shtml

 

近日,家住户县年仅18岁的女孩张小雨(化名)不仅要承受高考落榜带来的打击,更要承受与父亲永别的痛苦。她的父亲在得知女儿高考录取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结束生命这种极端的方式。(200682日《华商报》)

我时常觉得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如西哲说的象一根芦苇,一阵风或一滴水都足以给他带来死亡——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为了女儿高考落榜这样一件小事而上吊自杀了,愿他的灵魂在天堂里能得到安息!

按两位专家对此事的分析,一个将这位父亲的死归罪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另一位则认为是“对于子女成才道路的狭隘思维”给害的。不能不说,二位专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看来,说得最在理的却莫过于张小雨的母亲:“他太爱女儿了,对女儿期望太高了,承受不了女儿落榜的打击。”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位父亲便是死于对女儿的“爱”。这是一种畸形的爱,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量的爱——它独断专横,漠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这位父亲的心里,只有女儿能考上大学这一件事是重要的,而且要一次就考上。他不断地为自己加码,当他通过各种努力而女儿仍然录取无望时,这最后一根“爱”的稻草便压垮了他—— “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一切都完了,不想活了。” 于是,悲剧发生了。

这位父亲的死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父母对于子女的这种扼杀和窒息生命的“爱”在中国却是很普遍的。中国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小孩刚才出世的时候,很多父母就替他们安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这一切都在 “爱”的名义下进行的。我们似乎很难说这不是无私的爱,但却又很难说其中没一点儿私心——在潜意识里未必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或权力欲,或者将子女当成了为自己挣“面子”的工具。

正是这种缺乏对儿童的理解与尊重的“爱”将儿童变成了被动的牵线木偶——它剥夺了儿童的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思辨能力,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也扼杀了他们的未来。

泰戈尔诗云:“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父母们,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儿女,就请放下这种“沉重的爱”吧,“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